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皮克斯東方元素的感動~論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bao》



/沈慧茹

源 起   
圖一:皮克斯動畫短片《bao》電影海報
圖片來源:https://www.pixar.com/bao
第一次看到《bao》(中譯《包寶寶》)這部影片是在臉書上,衝著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的榮銜,滿懷期待地先賭為快。當時看到的是330秒的版本,影像表達言簡意賅鏗鏘有力,但從頭到尾音樂斷斷續續紊亂無章,初時以為是作者刻意為之,甚為不解。
而後以媒體人之直覺,想想這或許可能是短版?遂從維基百科上得知此片原有735秒,果然證實了我的想法,於是開始在網路上搜尋,詎料找了許多連結均是短版,最後終於在中國網易視頻上找到了完整版。
因此不免先抱怨一下,真不知道短版的剪接之作是否為原製作單位?雖然影像保留了影片的精神,但在聲音的處理上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無論如何,影音的感受同樣重要啊!


背 景

言歸正傳,《bao》之所以吸引我,始於主題乃我們所熟知的食物~包子,而且從人物造型到音樂,處處東方元素,這是繼迪士尼1999年的《花木蘭》之後,再度看到西方動畫有表現東方題裁的作品,著實令人興奮,也不由得好奇導演的背景。
圖二:導演石之予與母親
圖片來源:https://binged.it/2MQjyGj
導演石之予(Domee Shi)來自中國重慶,二歲即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據悉此故事精神源自於她自幼時與母親相處的經驗,母親對她過度的保護、過度的擔心,讓她有很大的壓力,而藉由動畫故事的呈現,她得以更深入去瞭解母親。在製作期間,導演並邀請母親擔任文化顧問,仔細觀察母親製作包子的每個步驟,更以母親為原形塑造劇中角色,最終並修復了親子關係。
古今中外東方家庭對子女的教養,向來比西方保守,記得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曾在2011年出版教養回憶錄《虎媽的戰歌》一書,書中比較了東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以及她對兩個女兒學習的教養過程,這所謂的「亞洲價值」教育模式,在當時的美國引起很大震撼與爭議。可想而知,如石之予導演這樣身處西方的東方移民家庭,其所受的衝擊亦不在話下。

劇情分析   

bao》的劇情結構舖陳完整,不像某些短片實驗性強,往往需要很多的聯想力才能搞懂。其中的高潮有兩幕,一是媽媽即將吞入口中的包子突然哇哇大哭變成了包寶寶;二是媽媽絕望含淚將包寶寶一口吞下,從一開始的吐出來,到最終的吞下去,這兩幕從始而終就是媽媽的一場夢。


圖三:初生的包寶寶
圖片來源:https://binged.it/37tIbjZ

圖四:媽媽發現包寶寶
圖片來源:https://binged.it/37q7iUI

圖五:媽媽傷心地一口吞下包寶寶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zYhYKGoB8

       
全片長735秒(455秒)扣除一開場的迪士尼與皮克斯小片頭及片尾字幕之外,共有414秒,我試著用電影三幕劇的結構來分析此片,依劇情發展將之分成15個段落(如表一)。第一幕是段落0102,為故事的開頭與舖陳布局,明確建立故事的時間、地點、角色人物特質,並埋下角色即將要面臨的問題,此幕有47秒,佔全片的十分之一。第二幕從段落0311,是故事的衝突與高潮,角色為達成某一個目標,必須產生動力,同時又要有阻礙來設法阻止他的目標,這個階段有259秒,佔全片的十分之六。第三幕從段落1214,是故事的結局,解決問題,讓事件最終告一段落,使角色重新回到原本的世界展開新生活,此幕有108秒,佔全片的十分之三(如圖六)。


圖六:《bao》三幕劇結構長度表

表一:《bao》劇情結構分析表




心 得
   

bao》之於我們東方人而言,是一種不需言語就能刻骨銘心的記憶,他的東方元素讓身為東方人的我們驕傲,也讓我們有不同的省思。
本片的音樂有著中國節慶熱鬧的氛圍,也有兒童嬉戲的曲趣,在心情轉折時更有扣人心弦的衝擊,在在都是典型中國風曲調,熟悉又親切。

圖七:媽媽對包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p1sZCd1WyJzt8kAQ9
而如題《bao》~包子,是我們傳統的美食,不論是小籠包、水煎包、叉燒包、肉包,各式各樣入餡都可成包,包子可是一門大學問。不禁令人想起1994年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電影中運用烹飪哲學,將家庭親情、男女愛情與臺灣傳統飲食文化結合得淋漓盡致,讓西方人嘆為觀止。因此,媽媽的手作包子不僅僅是食物,更代表著親情,試想每個廚房裡是不是都有這樣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可口的飯菜,等待著家人的歸來。
片中三幕劇裡均出現餐桌場景,背後牆面上掛著「福」字春聯,有著濃濃的鄉愁,從第一幕的冷落第二幕的衝突到第三幕的和解,一種場景三種燈光三種心情,深深打動人心。且導演的另一巧思是的音與「寶」同音,是包子,也是寶貝,喻意深遠。

圖八:第一幕爸爸的冷落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JPCuqkpKeXSHdfJr7
圖九:第二幕媽媽準備滿漢全席卻等不到包寶寶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zYhYKGoB8
圖十:第三幕全家和樂融融一起包包子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WwsbkY5dMsyD6C7P9

片中當媽媽身陷兒子離家與忙碌的先生冷漠離去,一時複雜情緒湧上,她發現自己親手捏作的包子竟然變成一個有生命的包寶寶,再為人母的她,傾注心力於包寶寶身上,亦步亦驅。但隨著包寶寶的成長,自由意識逐漸擴張,終究也厭煩了媽媽的過度保護,處心積慮想逃離這份束縛,於是就在準備離家出走的爭執中,媽媽絕望又激動地一口吞下了包寶寶,結束了這一切,曾經用愛撫育寶寶的母親,如今竟也用愛吞噬了寶寶,令觀者不勝噓唏,是否也從中有所領悟呢?

圖十一:兒子終於回來與母親和解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REiwr1ccYvCPyPXF6

從影片中看似表達為人父母不宜對子女過度保護的同時,其實導演也希望為人子女能看到父母對孩子的犧牲付出,而有所感恩。在媽媽吞下包寶寶之際,從夢中醒來,赫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夢,而兒子終於也回到身邊與母親和解,這就是親情的力量,所有的矛盾衝突隨之迎刃而解。也許西方人因文化背景不同,對此片不一定能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但隨著此片能在奧斯卡榮獲最佳動畫短片的同時,無疑也肯定了東方元素的渲染力,期待皮克斯甚或國際間能有更多東方元素的作品,讓這份感動也能撼動全世界。

圖十二:孩子永遠是媽媽的心頭肉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iCZ7xAQA9M1TN6GQ9






1 則留言:

  1. 沒看到完整影片,但就文中劇情內容的說明,母親溺愛,過度付出的模式一再出現,沒有自我的覺醒,一家和樂融融的結局也很東方阿!

    回覆刪除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