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萌系動畫的驚喜:《孤獨搖滾!》

※ 本文之觀點、引述內容僅用於個人學習,
借用之圖片、影片版權均屬來源網站所有
※ 60726002L 



(一)前言


《孤獨搖滾!》(ぼっち・ざ・ろっく!)是由芳文社在2022年推出的TV動畫作品,改編自濱路晶的同名四格漫畫。故事描述個性陰沉、有溝通障礙的社恐[註1]女高中生後藤一里,因緣際會加入搖滾樂團「團結Band」後,和夥伴們開始音樂活動的故事。和同系列雜誌上曾連載、一樣以女高中生樂團為主題的人氣動畫《K-ON!輕音部》(けいおん!)[註2]不同,《孤獨搖滾!》將重心放在描繪校外的LiveHouse生活。

儘管在本文撰寫期間,《孤獨搖滾!》全12集尚未播放完畢,但筆者在此希望介紹的是有關這部作品演出或畫面呈現上的特色,也就是單集中針對某些特定橋段的表演。因此,以下討論將以已播放集數中出現過的畫面為主。

筆者認為,《孤獨搖滾!》作為一部大眾取向的動畫,其核心依然是圍繞著相對王道的主題:青春、友情,以及對夢想的追求;動畫人物的外型設計也符合當代日本萌系[註3]女性角色的外觀,並沒有和原作畫風相差太多。


 ぼっち・ざ・ろっく! (1) (まんがタイムKRコミックス) | はまじあき |本 | 通販 | Amazon

[圖1]女主角.後藤一里的人物設計。圖片取自https://bocchi.rocks/character/

[圖2]女主角.後藤一里在原作漫畫封面上的插畫。圖片取自https://www.amazon.co.jp/ぼっち・ざ・ろっく!-1-まんがタイムKRコミックス-はまじあき/dp/4832270729


然而在觀看過程中,筆者卻發現動畫製作組加入了不少巧思,從原作延伸,或者額外添加各種表演手法,用以呈現女主角社恐發作時誇張逗趣又令人心有戚戚焉的反應。在一部萌系TV動畫裡看到這些手法,頗有驚喜之感,筆者接下來便會針對其中幾個個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橋段進行說明。




(二)故障藝術 (Glitch art)



[圖3]圖片取自https://twitter.com/AniTrendz/status/1587791647269527552


出自動畫第4話,表現女主角「因為現充[註4]生活的衝擊,自我反思後陷入彷彿精神失常的狀態」之場景。對比原作漫畫中「躺在地上、表情出現顏藝[註5]」的誇飾程度,動畫組進一步使用所謂的故障藝術(Glitch art)風格來增加視覺衝擊。


[圖4]漫畫原作中的表現手法,圖片取自https://www.webmota.com/comic/chapter/guduyaogun-hamaziaki/0_7.html


きらら漫画の主人公の姿か?これが…【ぼっち・ざ・ろっく!】 : にじあに

[圖5]動畫中的表現手法,圖片取自https://livedoor.blogimg.jp/nijianime/imgs/2/c/2c61e400.gif


故障藝術是一種濫觴於1970年代的藝術類型,屬新媒體藝術的其中一個分支,特色是重影、破圖、錯位與色彩模糊的視覺效果。「Glitch」一詞在中文被譯為「故障」,而原有詞意則更強調激烈的硬體或軟體在受到短時脈衝波的干擾後,發生未知的、暫時性的、程度相對輕微的「失靈」。根據薛淵《瑕疵的美感——故障藝術在招貼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所指出,故障藝術作品不僅是表達出電子或者機械的故障,而是通過製造故障來完成審美活動,是一種藝術語言。

回到《孤獨搖滾!》,儘管故障藝術只被用在這短短的鏡頭裡,卻產生了拔群的效果。故障(Glitch)與精神上歇斯底里的雙關性,透過動畫完美地被呈現在觀眾眼前。誠然也有不少以繪畫等靜態方式創作的故障藝術作品,但當(電視)動畫這種需要使用螢幕來播放的作品加入故障藝術這種表演語言,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西洋鏡 (Zoetrope)


出自動畫第7話,用來描繪「校園團體活動對社恐人造成的精神傷害」。雖然原作中就有誇飾校園活動的描寫,但使用這種特殊的拍攝手法依然是動畫製作組的創意。

Bocchi the Rock (n'est pas seule dans son anxiété) – Néant Vert

[圖6]動畫中使用西洋鏡技術拍攝的畫面,圖片取自https://neantvert.eu/2022/11/21/bocchi-the-rock-nest-pas-seule-dans-son-anxiete/


[圖7]漫畫原作中的畫面,圖片取自https://ngabbs.com/read.php?tid=33606950&page=85&rand=117



和前面由近代科技衍生出的故障藝術不同,動畫製作組親手捏出女主的人偶,並借鑒古老的動畫技術拍出這段動畫。製作組成員也有將拍攝過程的照片上傳到推特。


圖片

[圖8]西洋鏡段落拍攝花絮,圖片取自https://twitter.com/kafunsyokougun/status/1594965256874303489


[圖9]拍攝中使用的人偶與試做版人偶,圖片取自https://twitter.com/kei_globster/status/1594002577179697152


西洋鏡(Zoetrope)在1832年由英國人William George Horner所發明。Zoetrope的字根來自於希臘語的「zoe(生命)」和「trope(迴轉)」,意即「生命之輪」或者「有生命的轉輪」。傳統西洋鏡是一種側面有著縱向隙縫的圓筒狀裝置。當人們透過隙縫觀看被繪製在圓筒內側、具有連續性的靜止插圖,就會產生輪播圖片的錯覺,進而營造出播放動畫的效果。


The Zoetrope, An Early Form Of Motion Picture Technology, Induced An Illusion Of Movement From Pictures On Its Rotating Drum.

[圖10]傳統西洋鏡的原理,圖片取自https://www.gettyimages.hk/detail/%E6%96%B0%E8%81%9E%E7%85%A7%E7%89%87/the-zoetrope-an-early-form-of-motion-picture-technology-induced-%E6%96%B0%E8%81%9E%E7%85%A7%E7%89%87/143064944


後來也衍生出以立體物取代靜態插圖的形式,在《孤獨搖滾!》中使用的就是這種拍攝手法。

筆者認為,《孤獨搖滾!》動畫製作組採用了相對費工的方式呈現這段劇情,增添趣味的同時,也將「社恐人身處群體之中的壓力」這種抽象概念以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正因為西洋鏡的拍攝方式是所有物件呈同心圓環繞,在動畫中被放置在軸心處的女主角便更與周遭躍動的學生群體格格不入,無助且孤單地獨自旋轉。

順帶一提,2019年的TV動畫《路人超能100Ⅱ》(モブサイコⅡ)片頭曲動畫中也有加入西洋鏡的巧思,不過是用3D技術模擬出來的。

Top 30 Mob Choir GIFs | Find the best GIF on Gfycat

[圖11]《路人超能100Ⅱ》(モブサイコ100Ⅱ)片頭曲動畫畫面,圖片取自https://gfycat.com/discover/mob-choir-gifs

画像

[圖12]《路人超能100Ⅱ》(モブサイコ100Ⅱ)片頭曲動畫分鏡,圖片取自https://note.com/memine_/n/n9b7713ff11c9




(四)結合實拍


出自動畫第三話,女主角想像同班同學對自己惡言相向的畫面。

[圖13]結合實拍的畫面,截圖自https://ani.gamer.com.tw/animeVideo.php?sn=31601


製作組並沒有直接在動畫內繪製女主的同學,而是實際製作了同學的立牌,然後將實拍影片合成進動畫;類似的還有女主自彈自唱的段落,以及表現存在感喪失的畫面。製作組同樣有把使用的實拍道具和拍攝花絮上傳到推特分享。

[圖14][圖15]結合實拍的畫面,取自https://alpha2book.hatenablog.com/entry/2022/10/27/ぼっち・ざ・ろっく!_3話_喜多さん_他


[圖16][圖17]圖片取自https://twitter.com/nara_kappa/status/1583849527810719744


日本TV動畫中出現實拍照片的案例相對常見,例如庵野秀明在男女翹翹板(彼氏彼女の事情)中使用相片、或者《吊帶襪天使》(パンティ&ストッキングwithガーターベルト)中出現穿著吊帶襪的真人下半身等等,新房昭之執導的作品中也時不時會有實拍素材出現。

f:id:ephemeral-spring:20190413020630j:plain

[圖18]《男女翹翹板》畫面,圖片取自https://highland.hatenablog.com/entry/2019/04/13/173347


[圖19]《吊帶襪天使》畫面,圖片取自http://elbowroom.web.fc2.com/2010/10/revue/psg13.html


有趣的是,對於《孤獨搖滾!》中出現的實拍畫面,有些觀眾表示「我以為氣球是畫的」。由於氣球畫面應該是攝影得來的連續畫面,而非定格動畫,因此個人猜測是否有在後製時進行一定程度的抽幀處理,使兩種畫面銜接得更加順暢?無論如何,就如同實拍電影中會加入2D或3D動畫,真人實景也同樣能夠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為2D動畫增添色彩。




(五)動作捕捉與3D轉描


如今真人動作捕捉與3D轉描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在日本2D動畫的製作過程中,而這些技術並非近幾年才出現;早在1914年,佛萊雪兄弟中的Max Fleischer就發明了逐格轉描技術,並將之運用在作品《Out of the Inkwell》中。逐格轉描的原理是先拍攝物體動作的影片,再將影片逐格投影到畫板上進行轉描。在網站「動畫歷史與影像美學」過去的投稿文章中,便有提及「運用此方式所繪成的動畫,動作通常會較接近人類實際的動態。相對的,則少了動畫變形的趣味性。」

而當時序來到現代,從拍攝到轉描的過程增加了新的步驟,也就是3D技術。由動捕演員表演需要的畫面,以此為基礎製作出3D動畫,最後再由製作人員轉描3D畫面、製成2D動畫。只是,動態中變形的趣味性依然有喪失的風險。

《孤獨搖滾!》中女主角參與之樂團的live畫面就使用了3D轉描的技術,並且出現「明明是2D動畫,卻有觀眾誤以為是3DCG[註6]」的情況。


[圖20]Live片段具有3D感的2D動畫畫面,取自https://nga.178.com/read.php?tid=34257561&rand=535


根據筆者在動漫相關的討論版上搜尋到資訊,有觀眾嘗試私訊詢問製作該場景的動畫師使用什麼技術,而動畫師表示「是遵循指示,以動捕後的3D模型為基準繪製的。並且個人也有畫出3D感的意圖。[註7]」而對於這種仿3D風格,也有人將其和過去使用真人逐格轉描技術的2D TV動畫作品《涼宮春日的憂鬱》(涼宮ハルヒの憂鬱)進行比較,分析細部的動態呈現差異。該名網友指出,《孤獨搖滾!》live畫面中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首先,由於動捕的攝影機自由度極高,因此可能出現相對於真人攝影或者傳統動畫而言,不夠自然的運鏡。再者,表演當下被彈奏的樂器,其動態表現也可能沒被繪製出來,例如鼓面的震動。另外就是筆者認為最一目瞭然的──依照動捕3D繪製的角色可能身體動作過於規律,並且造成衣服皺摺的變化不大、肢體運動幅度偏小……等等。最終的結果,便是讓2D手繪的動畫出現了3D感。

[圖21]《孤獨搖滾!》與《涼宮春日的憂鬱》中鼓手表演的動畫比較,取自https://nga.178.com/read.php?tid=34257561&rand=362

這種「仿3D」的效果究竟是否合宜?雖然筆者深受live橋段的氛圍感動,結論而言卻還是比較喜歡2D動畫特有的變形韻味。雖然3DCG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例如《寶石之國》(宝石の国)、《銀河騎士傳》(シドニアの騎士);但觀看2D動畫時,仍會有除了繪製風格以外,在動態表現上也帶有2D動畫節奏的期待。不過,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日本的動畫產業如何和各種新技術共存,製造出更好的合作效果,甚至研發出新的動畫流派,依然值得持續觀察。


海外の反応「制作会社・オレンジが近日新作発表!宝石の国2期来るか!?」 – あにかい | アニメ・ゲーム海外の反応まとめ

[圖22]使用3DCG技術的日本TV動畫《寶石之國》,圖片取自https://anicai.jp/archives/23096


シドニアの騎士 第九惑星戦役】第10話 海外の反応「紅天蛾の復帰は愉快で不快なサプライズだ。」 - ほらみぃ | シドニアの騎士, シドニア, 騎士

[圖23]使用3DCG技術的日本TV動畫《銀河騎士傳》,圖片取自https://cough.cocolog-nifty.com/blog/2015/06/10-669b.html




(六)結論


上述的探討主要圍繞著《孤獨搖滾!》中使用特殊技術製作的表演橋段,而筆者撰寫此文最核心的動機,還是因為看到了動畫中蘊含的無限可能性,並深受感動。

就如開頭提過的,《孤獨搖滾!》是一部面向大眾的萌系TV動畫,製作組即使選擇用最常見的手法處理各種表演橋段,一樣能製作出優秀的成品;然而他們卻選擇加入各種(以這類型的動畫來說相對)實驗性的手法,試圖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而最終成品確實令人欣喜雀躍。筆者認為,無論是原創劇本,或者改編自其他媒介,動畫作為獨特的藝術媒體,勢必具備無法取代的美學。就如Jan Švankmajer對動畫定義的描述:「動畫賦予我給予事物神奇力量的能力……我運用動畫作為一種顛覆(subversion)的工具。」日本TV動畫固然多以商業行銷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但仍不時出現對傳統表演手法的挑戰,以及運用各種特殊的風格,帶來顛覆性的驚喜。筆者十分期待這個發展多年的產業能繼續開花,帶給觀眾更多富含意趣的動畫作品。


【註解】

[1]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簡稱。

[2] 2009年由京都動畫製作,改編自日本漫畫家kakifly創作的四格漫畫。故事主要描述櫻丘高中輕音部成員們的校園生活。

[3] 日本萌系動畫是日本動畫當中的一種類型,十分重視角色塑造,通常將性格各式各樣的角色作為賣點。萌系動畫常以十分可愛的女性角色為主,並且通常較為重視人物外表,會加入諸如「呆毛」之類具有萌元素的外觀特徵;角色的姿態、性格乃至角色之間的關係也是刻畫重點。

[4] 現充譯自日文「リア充」,指現實生活中無需ACG和網路就能過得很充實的人。

[5] 顏藝取自日文「顔芸」,指人物在某些情況下出現誇張的表情變化,致使面部表情極度扭曲,甚至帶有喜感的模樣。

[6] 指將3D渲染成2D質感的技術。

[7] 對話內容摘自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650201?from=articleDetail

[8] 詳細可參照https://nga.178.com/read.php?tid=34257561&rand=535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