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寓意在動畫中的表現,以芬蘭動畫《The Last Knit》及《The Next Move》為例



文/古念玉 (006723108)



一、前言
提到動畫作品,大家不免首先想到日本、美國或是更廣一點的歐陸地區,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動畫產業的歷史發展較為長遠,加上觀眾接受度高、發展風氣及相關影展較為蓬勃發展,間接地鼓勵這些地區的創作者、動畫師或導演激盪出更多的作品。但近幾年,不難發現屬於歐陸版圖一部分的北歐國家,其幾家小型規模的動畫工作室,逐漸於歐洲各大動畫影展嶄露頭角,以芬蘭來說,大約有八家規模較大的動畫特效公司,其中較為知名的為FakeAnima Vitae。另外,芬蘭也有超過250家知名的電子遊戲開發商,其中有30家年收入超過百萬歐元。電子遊戲開發公司以發展電子線上遊戲為主,但透過遊戲知名度提升後,轉而投資發展動畫影片,例如Rovio Entertainment,其代表作品是憤怒鳥(Angry Birds)。

在本文中,將會從動畫製作公司Anima Vitae談起,接著介紹兩部由Laura Neuvonen擔任導演,經由Anima Vitae發行的《毛線戰爭》(The Last Knit),以及《下一個移動》(The Next Move /暫譯)反諷動畫短片。從動畫風格表現、人物場景與互動,及旁白音樂,進一步探討寓意在動畫中的處理和呈現。


二、芬蘭動畫公司Anima Vitae及動畫導演Laura Neuvonen
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動畫工作室Anima Vitae,創立於2000年,是芬蘭國內數一數二的3D動畫製作公司,主要製作電腦繪圖動畫(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CGI)。最具代表性作品為2008年製作的Niko and The Way to the Stars系列動畫,講述小馴鹿的歷險故事,至今其版權已銷售至118個國家,並且曾被提名於2009年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動畫片〉獎項。Niko續集已於2012年推出,該動畫製片及動畫師二度獲得提名歐洲動畫電影展(Cartoon Movie)的〈最佳歐洲動畫製片〉一獎。2013年,Anima Vitae與馬來西亞動畫公司Creative Media Point進行跨海合作,創立第二間動畫工作室AnimaPoint,主力放在動畫科技研發以及亞洲市場開發。

Anima Vitae旗下擁有多位優秀的動畫製作師及導演等,其中一位女性動畫導演Laura Neuvonen,代表作品為2005年推出的《毛線戰爭》(The Last Knit),以及2006年的《下一個移動》(The Next Move)。其中,《毛線戰爭》獲獎無數,甚至曾入選拉丁美洲最大動畫節「阿尼瑪曼迪動畫節」,並於2006年參加過「台灣國際動畫影展」。

Laura除了是一名動畫導演,本身也是電視影集製片。雖然她擁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動畫創作,但大眾媒體或網路平台,鮮少出現她的相關資料或報導。因此本文試著在無法全面了解創作者本身學經歷的情況下,從她相近的兩部作品中,討論她試著傳達的故事寓意,是否成功展現於動畫中以及如何表現手法為何。


三、《毛線戰爭》(The Last Knit
        為時七分鐘的一部短篇動畫,描述一位女孩找到自己視為珍寶的針織工作後,便專心一致地進行著,內心完全沒有任何雜念。隨著圍巾越織越長,她差不多時候要停下來的時候,她卻又像是著迷一樣,不斷換上新的毛線球繼續編織,捨不得拿出剪刀一刀剪下。終於,當最後一顆毛線球用盡,圍巾已長至懸崖邊。她在沒有毛線球的情況下,用上了自己的秀髮,就這樣當最後一段秀髮用盡時,她卻幾乎賠上自己的性命。好在,她沒有忘記那一把剪刀,及時剪斷那條不斷往懸崖下垂的圍巾,救了自己一命。


起初,她的堅持的確讓人佩服,如同社會上汲汲於工作的一批人,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堅守崗位,不輕言放棄。但時間一久,她的「堅持」變成了無謂的「執著」。不僅把身邊所有的毛線球都賠了下去,甚至犧牲了自己的頭髮和生命,最後關頭才願意回頭,拿起剪刀,願意割捨下一切。

在這部動畫中,故事寓意非常清楚且一致,即使觀眾沒有看完全部,也能在觀賞過程中,猜出導演想要傳達的寓意。更能打動人心的是,動畫師將場景安排在一望無際的空地上,襯托出女孩心無旁鶩的表情,影射了現在社會大眾,每天往返工作職場和家庭之間,可能都忘了生活的初衷。甚至,有些人過於追求職場上的名與利,卻忘了欣賞每天上下班回家一路上的風景。當自己有機會可以使用剪刀時,卻還是捨不得手上已編織到一半的工作成就。

「捨」與「不捨」的哲學,也成功地展現於此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孩執著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當初所堅持的事物,完全不如自己所想像的美好或值得付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捫心自問,是否也常不捨於錯的戀情或不擅長的技能或工作?


四、《下一個移動》(The Next Move
此動畫描述一對夫妻搬入新家後,兩人很興奮地搬入傢俱,滿心期待設計出最適合兩人生活的空間。但不管傢俱如何擺放,妻子一直感到不滿意,因此不斷移動傢俱,試著要找出最滿意且最適合的方位。最後,她似乎走火入魔,不管把任何一個傢俱放在任何位置,都感到不滿意。從白天到黑夜,她不斷地改變公寓格局。傢俱們似乎變成一個大魔鬼,操控著她的心智。終於,在丈夫試著介入下,她的情緒漸漸緩和,最後她不再執著傢俱的擺放。但在最後一幕,他們的孩子卻開始重複著媽媽的行為,開始移動傢俱,成為導演在劇中留下伏筆的一幕。


首先,這部動畫非常引人入勝,在當時能以3D電腦合成灰階陶土創作人物,可以引起不少觀眾的注意。全劇在沒有旁白支撐之下,僅在故事關鍵處,加入少量音樂襯托主角們的想法。在全長近13分鐘的動畫表現之下,隨著時間和故事情節的演進,觀眾對於動畫所要強調的寓意可能會不斷轉換。更明確來說,觀眾有可能需要不斷地透過劇情,才能確立自己認知的寓意是否正確。

導演最初的想法,是想談人和物的支配角色互換一事。事實上,人類生來具有自主權,可以決定所有大小事物,但有些時候,物體卻變成了人類的支配者。人類被事物操控著自己的行為,導致行為失序。例如,手機科技的氾濫導致人們像上癮一樣,只要三分鐘不見手機,便覺得渾身不對勁。

除此以外,動畫中出現妻子與丈夫的角色,也讓觀眾深度探討男主外女主內或男女思維不同等寓意。從妻子不斷改變傢俱位置,可以判知在社會觀點中,女生雖不一定握有家中決策權,但通常被期待成為細心盡責和照顧家裡的一方。而男生則是對外經營事業,不需要糾結於旁枝末節的小事,進而反映出男生大而化之,不追求細節的固有思維。

五、結論
《毛線戰爭》看起來與《下一個移動》毫無相關,但實質上,這兩部動畫互為關連。兩部動畫都在談上癮者或成迷者(Addict),只是各自從不同的觀點去呈現。從動畫風格表現、人物場景與互動,及旁白音樂,我們進一步探討寓意在動畫中的處理和呈現。


《毛線戰爭》
《下一個移動》
風格表現
2D彩色平面動畫,顏色雖然飽滿,但背景以白色為主,讓觀眾聚焦於故事主人翁,快速進入故事主軸。導演盡量弱化非重點事物的色調,例如毛線球和主角的衣服顏色相近,不加以強調主角的穿著。
3D電腦合成灰階陶土創作人物,讓觀眾聚焦於故事情節。所有故事場景皆以灰色呈現,僅在不起眼的細節會加上色彩,例如地毯或檯燈,如此極具表現特色,讓觀眾期待寓意的出現。
人物場景及互動
單純一個人物貫穿整部動畫,並且場景經過巧妙安排,例如剛開始是清晨,接著天亮,最後事件發生時已接近下午,比喻一個人生活的演進。於此,可以清楚傳達故事寓意,不易造成觀眾的混淆或產生其他的想法。
男女角色的安排,無形中弱化原本故事主軸及寓意,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不時會產生其他想法,例如女生不斷變化傢俱,男生則扮演緩和和說服角色,讓人不免會認為導演是否欲傳達其他寓意。
旁白音樂
無旁白,動畫一開始不出現音樂,以主角的出場聲引起觀眾注意。但隨著故事情節的高潮迭起,單調的音樂加上強調節奏的數拍聲,強化故事情節的關鍵處和緊湊感,巧妙地讓觀眾融入故事寓意的發生。
無旁白,一開始音樂便出現,但有時會消失,主要是要展現主角之前的互動,讓觀眾可以不受音樂影響。有時音樂出現後漸弱,強化故事情節的改變,讓觀眾注意故事轉折和寓意的出現。





文獻資料
Anima Vitae
Cartoon Movie
Finnish Short Films 2007
Rovio Entertain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