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榕
影展對觀眾而言,展示的是一種商業主流之外的驚喜,對創作者而言是一種相互觀摩學習,對影視產業而言是可能的靈感啟發,國際競賽單元通常是這些驚喜、學習和啟發在藝術層面上走在最前緣的作品。
動畫相較於實拍影片,最大的不同即是創作媒材與視覺風格的多元,今年在動畫藝術創作上很特別的是越來越多原本區隔的媒材與技法間的交融與混合。本單元的《完整的家庭故事》是英國導演黛西雅各布繼上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作品之後,今年完成的新作,在媒材技法的運用上更大膽瘋狂,結合實體物件與真人的停格拍攝,以及空間牆面的油彩繪畫,講述寫實氛圍的家庭故事,令人驚嘆。同樣大膽以混合媒材方式敘說家族回憶的,有國內年輕導演楊詠亘的作品《關於他的故事》,用上了動畫創作上的各類手作媒材技法,如平面線條繪畫、停格拍攝黏土偶、剪紙(Cut-out)、拼貼(Collage)等等,以第一人稱的口白,探詢敘說自己阿公的故事,情感真摯。
同樣在媒材技法上交融的是電腦繪圖技術與傳統媒材的模擬與混合。已在國際上獲得許多獎項的加拿大導演羅賓約瑟夫的作品《小狐狸與鯨魚》,以3D電腦動畫技術表現平面風格的作品相當多,但如本片一般遊走在3D和平面風格之間,創造出如此構圖簡潔又材質豐富的視覺風格的作品幾乎未曾見過,影片內容表現出的大自然空靈氛圍則讓人聯想到俄國動畫大師諾斯坦(Yuri Norstein)1975年的作品《霧中的刺蝟》(Hedgehog in the Fog)。同樣遊走在媒材之間的還有法國導演蓋布莉里沙特作品《樹海》,以3D電腦動畫技術模擬停格偶動畫,是女性對於生育恐懼的隱喻故事。
本屆競賽單元收錄相當比例的停格動畫作品(包含拍攝立體物件和平面剪切),甚至多於最普遍的平面線條手繪動畫和3D電腦動畫作品,使用的材料、視覺風格、內容各具特色,材料使用上最特別的應屬法國導演塞繆爾亞勒作品《雛型維納斯》,以陶瓷作為主要停格拍攝物件材料,片中出現的角色型態和動作以寫實為基調,加上可能是燒製陶瓷過程中的縮時攝影,以及片中一再出現的白色陶瓷碎片海浪,七分多鐘的影片呈現出詭異膠著的氣氛,並與陶瓷易碎冰冷質感和烈火燒製的製程相呼應,可說是捷克停格動畫大師史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在顛覆玩弄、賦予材質生命此一概念上的接班人。其他幾部以角色、故事為主的停格偶動畫各有特色:德國導演安布雷曼的作品《夜曲》、哥倫比亞導演趙吉米的作品《紅鯨》、西班牙導演馬可瑞巴和安娜索拉納斯的作品《馬後餘生》,波蘭導演安妮塔柯薇絲卡納的作品《軌跡》,還有平面剪紙停格作品如斯洛伐尼亞導演史貝拉卡黛茲作品《醉獾》,以及法國導演尹由美和艾洛克吉梅內斯導演作品《班尼的魔法世界》,都以各自的想像和天賦創造出神祕特殊的世界觀,晦暗沉重的敘事風格也承接了東歐停格動畫或英國奎氏兄弟(Brother Quay)的傳統。
除了藝術性、實驗性較高的作品外,本次競賽單元也選錄了幾部具娛樂或社會批判性的動畫作品。挪威導演盧思史班斯作品《艾迪太保的奇幻冒險》獲得2016年渥太華動畫影展最佳設計(Craft Prize),是一部製作技術、角色設定和表演精采絕倫的3D電腦動畫短片。中國導演毛啟超的作品《啟示錄:霧霾之城》和印度導演伊尚舒克拉的作品《袋頭亂世》皆為緊湊精彩的動作短篇動畫,也都帶有末世、反諷的意味。本次入選的臺灣導演蘇柏維作品《作牙》也以精緻的3D電腦動畫影像反諷臺灣信仰的種種怪象,在對傳統批判風氣較保守的臺灣,本片殊為難得。
此外,入選的平面線條手繪動畫作品則在內容和形式上各擅勝場。中國導演薛燕平作品《蟬噪林愈靜之動畫教育》以動畫紀錄片形式、戲謔的口吻介紹了中國動畫教育的失衡現象,很值得臺灣動畫人學習參考;土耳其及動畫導演艾斯卡爾達作品《駭女孩》以多彩的簡單線條風格,透過八歲小女孩天真稚氣的口吻對世界提出大哉問;加拿大動畫導演湯姆達塞爾的作品《雪茄》以拼貼、水墨等各式平面媒材表現絕妙動態;瑞士導演蜜凱拉穆勒作品《空港》以顏料在玻璃繪製(Paint-on-glass)的方式表現令人熟悉的機場氛圍;國內著名動畫導演吳德淳也以富含傳統文化故事元素的《回神》一片再度入選。最後,動畫影展當然少不了大師,曾獲安錫動畫影展水晶大獎(Crystal Award)的山村浩二作品《薩蒂的遊行》音樂和動態的結合精妙無比,不容錯過。
相信今年國際競賽單元作品以新穎的媒材形式表達內容的實驗精神,對國內的閱聽者與創作者是再一次的驚喜、學習和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