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庵野秀明與他的使徒- 新世紀福音戰士 Evangelion

                                         庵野秀明與他的使徒- 新世紀福音戰士 Evangelion





   

   在許多日本動漫迷之中被稱為神作,號稱在其之後所有少年動漫中的女主角在個性上都沾上了這部作品中兩位女性主角的特質,也造就一連串的日本詞語'暴走'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詞彙,周邊商品從飲料(uccu),汽車,遊戲,甚至手機.被評為史上最經典動畫之一,雖說是經典但也不是沒有反聲,本作雖被定義成所謂的'機器人動畫'但當深入了解之後,其中機器大概只剩下主角所身處的巨型要塞'第三新東京市',雖說本作原本的設定觀眾是青少年,但當年撥出時缺鮮少有人能理解劇情深處的隱喻及含意,以至於傳出許多負面的評論,而進而激起庵野秀明導演後續電影版本的催生.

 導演介紹
:

 庵野秀明
  出生1960 5 22 日(54 歲),日本山口縣宇部市
1.配偶安野夢洋子(結婚於 2002 年)
   《新世紀福音戰士》,是日本動畫公司GAINAX的機器人動畫作品,由庵野秀明導演,於1995年在日本首次播放,共26話,劇情主要訴說在當時不久的將來剛好就是今年2015年名為"使徒的不明生物入侵地球,主角被身為防禦組織的父親命令要操作巨型決鬥兵器EVA跟來犯的使徒戰鬥,然而主角內心無比掙扎,拉扯在道德,親情(父親),同伴,跟女主角們的感情,同時整部動畫跟宗教也有著許多的關連,劇中幾乎充滿著宗教的反應,從最先入侵的"使徒名字上就是代表著"天使,甚至能說整部動畫期時就是宗教常有"世界末日"的體現.
      
       但也並非完全照著最後所謂救贖的方像,因為劇中兩大勢力就在拉扯想要結果往自己有利的方向走,而主繳本身的立場也是跟兩個完全對立,形成一部複雜交錯的故事,19971998年共上映三部劇場版《死與新生》、《THE END OF EVANGELION》、《REVIVAL OF EVANGELION》。整個系列包括電視動畫、電影、漫畫、電腦遊戲與小說,而在2007/9/1 年在原作的基礎架構上又再陸續出了三部劇場版分別為
EVANGELION:1.0 YOU ARE (NOT) ALONE(ヱヴァンゲリヲン新劇場版:序) (2007/9/1)
EVANGELION:2.0 YOU CAN (NOT) ADVANCE(ヱヴァンゲリヲン新劇場版:破)(2009/6/27)EVANGELION:3.0 YOU CAN (NOT) REDO.(ヱヴァンゲリヲン新劇場版:Q)(20121117)
  
   預計在2016年推出這個新劇場版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名字未定,而這三部比起先前的電視版和舊劇場版,在影像上結合了2D3D讓大型機械連動的時候更為準確,水準也可以說更超越以往.

     基本介紹就到這裡,為什麼福音戰士算不上是'機器人'動畫,因位主角們操控的壓根不是機器人,說穿了他們只是把巨人的身上裝了控制器,這也是為什麼主角操控的機體在劇中時常'暴走'(:暴走的意思是指一個生物突然發狂不受控制),在劇中主角受到父親的命令(碇源堂)要操控名為EVA人型決戰兵器對抗神秘的使徒入侵,但劇中主角正處於人生最麻煩的青春期各種反抗與不和作,父親也好不在乎的把主角''EVA然後推到使徒面前.
     
      由於這種父子關係,幾乎整部作品圍繞在主角反抗父親壓迫,主角想證明自己,但往往卻製造出更嚴重的狀況.事態更加嚴重的時候主角有會更佳沮喪而產生一個持續的惡性循環,恰恰這些圍繞在親情的掙扎,跟異性的對立吸引以及主角心理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剛剛好就是青少年觀眾在他們的年紀會遇到的難題,因此也相對產生了熟悉感和共鳴.

     以一部主打機器人動畫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其實在心理層面上描寫得非常細膩個個角色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個無法突破的障礙,不管是主角無時無刻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女主角在父母親自裁後內心的陰影,父親無所不用其極想讓她親愛的妻子(主角的母親),由死而復生.
個個人性上相互交織重疊,在機器人與使徒的戰鬥也無比令人感到熱血沸騰,更值得一提的這些40公尺高的人行兵器並非就可以以單獨修復而劇中對如軍隊般的後勤描寫更清楚無比,是一部當看完之後還值得再三回味的動畫作品.另外個人認為這部作品是我認為目前為止在我心中排名第一位的動畫.
   再補充我個人對動畫理的感想:
1.再宮崎駿動畫"風之谷"中出現的"巨神兵"期時跟"EVA"似乎有著某種關連,同樣是巨大人型,同樣是末日兵器,,而同樣被人類所利用.甚至在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的開頭中出現了一段吉普力與庵野秀明一起制作的特攝短片"巨神兵東京再現" 隱約想傳達著什麼訊息,而這引也起許多猜測
巨神兵片段:
 風之谷片段: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楊.斯凡克梅耶

.斯凡克梅耶

楊‧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193494日出生於布拉格,他是一名導演、編劇也是名藝術家。畢業於布拉格的大學,學生時代衷於超現實主義的藝術,這也是影響他創作的重要關鍵,並學習歐洲傳統木偶,並涉獵舞台、詩歌創作、電影等藝術範疇。
1958
年開始在布拉格Semafor劇院,並創辦了面具劇院,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后技倆》,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和元素。
斯凡克梅耶的作品風格非常特殊他的創作不受任何形式和政治潮流的影響,大多表現都是質疑、諷刺、檢驗等…..

斯凡克梅耶给觀眾構建了一個荒誕狂暴的世界,除了想象力我還能看到斯凡克梅耶用孩童的真誠和熱情,與物品玩耍、對話,撫摸它們、破壞他們,木偶、布偶、小雕像、原始的自動機械、石頭、標本、骨架都成了他的玩具,這些東西離開了現實生活中的原有的樣子,變成他故事中的演員與道具。1971年的《無聊話語(Jabberwocky)》裡,有幾個元素,有童裝、木馬、玩偶、折刀、積木、迷宫、猫等,這些東西本身就代表著童年,它們的行為代表着童年的感覺,或者應該說是無意示的本能,不需要語言、用文字表態的情况下,這些東西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除了以童年創作的作品外,還有系列短篇《多面向的對話》,第一部分是「永遠的對話」(Exhaustive discussion)。在本片中,一開始由蔬果人物出現,張開嘴巴大口大口地說著話,在遇到機械所組成的人物後,他們互相交談。或許是聽不懂對方的語言,機械造型的人物於是將蔬果人分解肢離而吞入。經過一陣忙亂的處理,機械人由口中吐出產是重新組合後的碎食物蔬果人。之後,機械造型人並沒有因此而豁免,在他碰到紙材造型人後,也因他們彼此的溝通不良,紙材人利用本身的優勢,以紙捲壓碎了機械,用紙材把剪刀分解,而最後機械不再是可用的工具,重新化身為廢鐵人。 當紙材人碰到變成碎削的蔬果人後,他也因為聽不懂蔬果人,遭爛蔬果碎削人給粉碎,變成了紙片人。多次的循環結果,最後使得蔬果、機械、紙材造型人皆變成一堆狀貌如同人類的爛泥。從蔬果人、機械人、紙材人亦能想像是成大自然、機械、以及文明之間的衝突,互相吞噬的結果使得幕後黑手無所遁形,也就是萬惡的人類。或是表現出了人們溝通的模式。我們總善於灌輸想法,就像將對方吞嚥後製造出更類似於己的物質,反覆過程後大家的想法就漸漸同化了
第二部分是「情熱的對話」(Passionate discourse)。這部分較為好懂,劇情是一對泥人情侶陷入火熱的戀情,藉由泥土的交融象徵性的發生;但在完事後,卻多出了一小團泥。儘管這多餘的泥塊不斷對兩人示好,泥人情侶都不願意接納它,甚至因此大打出手,落得兩人面目全非的下場。多出的那團泥塊象徵性十分深遠,從最簡單的兒女,生活中的大小事,也說明愛情並不完美,有障礙需要一起努力克服。
第三部分是「不毛的對話」(Factual conversation)。影片中,有兩個泥土頭顱安置在桌面上,配合著引人發毛的音效,嘴中吐出一些日常用品,如牙膏、牙刷、皮鞋、鞋帶、吐司、奶油、鉛筆、削鉛筆機等。起初,每樣物品皆能與正確物對應,例如牙膏對應牙刷。但在頭顱的位置挪移互換後,它們的口中開始吐出相互衝突的物件,牙膏擠在吐司上、鞋帶穿過吐司、奶油塗在皮鞋上……;接著,頭顱又換了一次位置,而讓情形變得更糟。這對交談的「立場」問題有所比喻。兩個看待事物角度相似的人,就如同正確的道具的對應,契合且通暢;但若想法相去甚遠呢?溝通的不良、打結、混亂。這部影片選用了不失幽默的比喻來呈現此種現象,是很高明的手法。

楊‧斯凡克梅耶的藝術作品透過創造出來的形象美學效果——有結構、色彩、形狀、内容和他們的相互關系來向觀眾述說他想表達的事情。在他的作品中,敘事成分很高,在大部分影片中對話成分不多。比如《對話的可能性》的短篇中沒有一句對話。另外,在拍攝時,他大量使用了快速蒙太奇來操作他的影像,大量的快甩、快切、大特寫以及音效對位都使他的影片在視覺上更趣味性。在影片鏡頭上就給觀眾造成了壓力、神秘、令人擔憂的感覺,再加上影片的内容、所拍攝的本體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就使得影片構成的世界更為神奇,同時給人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留給我們很多的想象空間,並引導我們踏入所謂的超現實空間。

關於超現實我也想到另一位畫家達利,他的作品和斯凡克梅耶很像,所要表達的不只是他內心所思考或天馬行空部分外,也想要表現出當時社會的一些現實狀況表現當時人們的不滿,所以透過藝術方面去呈現當時的情況,藉由藝術抒發,他曾經說過「作品不先解放自己,又怎能談得上解放觀眾?創作一直以来都是我的自我治療」。也因為它的特殊手法,不管是媒材、剪接、內容、聲音等等都能讓我們大開眼戒值得深思,他奇妙之處在於他透過物體動作或姿態、個性和對文化的深刻觀察藉由他的手能變成他的風格,像燈塔一樣,他的作品一直都是我們的指標。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湯淺政明 Yuasa Masaaki

湯淺政明  Yuasa Masaaki

日本動畫導演、編劇、造型設計師。

1990年代日本動畫界代表性原畫之一,曾加入日本「亞細亞堂」參與過多部電視動畫。

文化廳媒體藝術季動畫大賞兩度獲賞

Bill Plympton 盛讚 Mind Game 是”動畫界的大國民”

2014六月與Eunyoung Choi成立 Science Saru 工作室

初次遇見湯淺政明的作品是在高三那年。
那部由日本動畫公司《STUDIO 4°C》 集結優秀動畫導演所發行的《Genies Party》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
但湯淺政明的動畫當時並沒有讓我印象深刻,反而是《上海大龍》。

(Genies Party 夢みるキカイ)

後來再度遇到湯淺政明導演的作品是在某次大學的活動上看到的《心靈遊戲》。

(心靈遊戲預告)

這部動畫長片完全顛覆了我對日本動畫的觀感。劇情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非常的具有震撼力,直到現在當沒有創作靈感或是需要參考資料時,《心靈遊戲》一直都是會拿出來反覆觀賞的作品。

藉由這次課程的機會,有機會了解湯淺政明導演。
這位被稱為鬼才同時又被讚譽為擁有自由靈魂的日本動畫導演。

稍微了解了湯淺政明導演的背景後發現其實湯淺政明這個名字蠻常在我學習動畫的路上提到。
其實湯淺政明這個名字並不陌生。
心靈遊戲是一個,2014電視動畫《乒乓》是一個。

(乒乓)

湯淺政明導演的每部作品風格都很鮮明,甚至到了一看表現手法就知道是出自導演之手。


湯淺政明早期時曾加入過亞細亞(亞細亞是一間日本老牌的動畫製作公司,直到現在這間公司也還製作電視動畫。)
由櫻桃小丸子的電影版就可以看出導演獨特的表現手法用在音樂短片上。

(以上兩個連結都是關於湯淺政明替櫻桃小丸子製作的短片)

我個人喜歡的是買東西之歌,但是另外一部乘坐在車子上表現出天馬行空的畫面也讓我反覆觀看許久。

人物誇張化、簡化、色彩運用、空間效果、娛樂效果、速度感,以上這些這是我對導演的直覺印象。

其實不難發現湯淺政明為什麼位被稱為擁有自由靈魂的導演。
特殊風格的背景設定,非主流的影片特色,幾乎大大打破傳統動畫的框框。
因為他的風格太特別,《探險活寶》還曾經邀請這湯淺政明去當客座導演(第六季第七集)

(探險活寶 Food Chain)

這部雖然是美式卡通,但是導演卻用他特有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不一樣的Jack 跟Finn,裡面的故事情節也比以往的探險活寶更搞怪,是另外一種日式美式不一樣的聯合創作。

就在2014年,湯淺政明決定與合作多年的Eunyoung Choi成立 《Science Saru》工作室。

(Science Saru 網站)

在閱讀湯淺政明的資訊時也發現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資訊。
Kickstarter是一個集資網站,可以利用集資的力量進行許多非商業行為的計劃,而日本動畫公司Production I.G找來的湯淺政明與Eunyoung Choi一起製作了Kick-Heart。
不僅僅是人物的誇張表現或是動態、誇張的反應、空間感跟流暢的速度感。這部一樣有湯淺政明一貫的風格。

(Kick-Heart預告)


網路上已經有許多人發表對於湯淺政明這位導演的看法以及作品的獨特見解。
每一位都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去看導演的每一個作品,寫下來的觀點也不同,我
想表達的是雖然我可能還沒有比那些已經發表過文章的人更了解這位導演,但
是以我對他的認識我覺得湯淺政明是一位很有想法、有創意的人,而且只要他
想到的風格一定會實行,且出來的效果會出乎意料。
好像永遠都不會猜到湯淺政明導演下一部動畫長片、短片或是電視動畫會以什
麼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呈現,但是每當一看就會知道這就是湯淺政明獨特的敘述故事方式。
湯淺政明的表現方法可能不這麼正派,但是卻是很真實很赤裸的以我想都沒想到的觀點去表現。

碰觸動畫這塊已經有四五年,妙的是我每個禮拜就會吸收到新的資訊,感覺怎麼學都學不完。因為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故事、表現手法,每當看到這些令人驚豔的作品都會越感自己的渺小,覺得好像無法超越。
但是換個方式想,這些我所看過的作品往後都會成為我的創作養分,這樣想我就更有動力去完全我想做的動畫。
我是個看著日本跟歐美動畫長大人。
對於動畫對我來講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尤其美式風格影響最深。
從湯淺政明導演的作品中看到了很不一樣的日式動畫,他的動畫特色雖然強烈,但是看過的人卻會對他的特色印象深刻,甚至還被邀請去當客座導演。
其實想想,我也是看著湯淺政明導演的動畫長大的。
不管是《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等,或是到近期的《乒乓》,導演的電視動畫或是電影動畫都在我成長生涯裡各占一部份,突然覺得這真的很不可思議,藉由這次的作業,我想我應該更了解了湯淺政明導演一點,也吸收到很多關於《亜細亜堂》、Eunyoung Choi、《Kickstarter》、《Production I.G》的資訊。

雖然有些地方可能還稍嫌不足,但是這是我現在對這位導演所有的認知。

也許再過些年,會對湯淺政明的認識會更加不同。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動畫主題論述-動畫【Herstory】介紹

動畫史專論-動畫【Herstory】介紹
這學期在課堂上看了很多動畫,課堂之餘也搜尋了不少動畫,我個人喜歡的風格偏向於歷史性的,像是前次課堂上所看的水墨風格的動畫及貴妃醉酒,我都很喜歡。這次要介紹的是韓國動畫【Herstory】,也是和歷史性有關係我覺得題材和手法很特別,因為議題性很強烈,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部動畫是韓國導演金俊琪(Jun-ki KIM)的作品,在2012年入圍了安錫影展。

導演金俊琪(Jun-ki KIM)出生於1972年,主要的作品有Herstory】(2011年)【人生】(2003)【燈塔守護者】(2001年)【立方】(1996年)【生存】(1995年)等,導演相關資料較少無法更加詳細的介紹,其他作品也尚未在網路上搜尋到較為可惜。








故事是以Seo-Woon Chung阿嬤的故事為藍本,製作了一支動畫,講述二次大戰發生的真實人生經歷,阿嬤出生在韓國一個富裕人家,二次大戰時日本佔領韓國,日本士兵到處掠奪資源,阿嬤的父親不願意捐出銅器給日本軍隊使用,卻遭人密報,阿嬤的父親因此入獄。幾天後,村長來到阿嬤家,遊說她去日本的紡織工廠工作2-3年,以換取父親的釋放,阿嬤天真地相信了。阿嬤的父親不但沒有獲釋,冤死獄中,開始了漫無天日的慰安婦生活。動畫呈現的節奏類似於紀錄片,導演運用動畫角色借真實的訪談錄音,處理嚴肅的歷史問題,訴說一段沉痛的歷史傷痛。

Herstory】是以3D的製作方式製作,故事發想不是創作性故事而是傳遞真實事件短短的11分鐘道盡了那時候的辛酸與悲苦,用動畫角色取代了紀錄片以真人的方式表現影片主要的結構就像紀錄片一樣,先是緩緩訴說過往,以受害者真實的聲音重現了慰安婦的故事,聲音的部分主要還是以訪談的原音重現,搭配了周邊環境自然發出的聲響,沒有搭上配樂。慰安婦的故事由現在的我們回顧,是另人痛心的回憶,讓觀眾跟著故事的敘述重回到那個時光,搭上重新建構出的回憶畫面,帶領著觀眾重回那個年代那個時光,一起進入回憶而深深觸動內心
在我所認知中的紀錄片大概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通常用攝影機透鏡對真實世界的捕捉,因此任何對真實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是「真實的」。
這部動畫的主要議題:慰安婦,是日本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誘騙、徵召、強迫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的女性,當中許多是被強迫或者是被誘騙而淪為性奴隸。大多數歷史學者將此詞定義為「被迫充當日軍性奴隸的婦女」。這些女性主要來自日本本土、殖民地(包括臺灣朝鮮)、中國,也有部分東南亞荷蘭女性,通過各種手段強迫女性從事其不願的性行為,這些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除了念書時候歷史課本上,也在許多紀錄片中以照片訪談影片等等方式呈現,因為有那些的紀錄,得以讓現在的我們更加明白當時候生活的艱難與困境,我從沒看過有導演以動畫方式呈現這樣令人痛心的故事,因此我對於這個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對於這樣的歷史事件,在台灣也曾經真實發生過,但我們所選擇的紀錄方式多半是以真人訪談、照片等作為記錄表現手法,這樣的表現手法可接收的觀眾多半為有一定歷史程度或是年紀的對象,年紀偏低的觀眾們多半沒辦法仔細的靜下來觀看這樣較沉悶具歷史性爭議性題材的影片。之所以會這麼喜歡這部影片,除了本身就喜歡偏向歷史性議題的影片,另外也覺得,比起真人訪談、照片等黑呀呀的色調,攏長的訪談內容,運用動畫的方式呈現是一般大眾能夠接受的程度較廣泛。雖然現在好像很少有人在去提起戰爭時候的悲傷與絕望,呈現一種世界大同的生活方式,很少人真正能夠去知道或是深入了解,但歷史就是真真實實的發生過,有記錄下來的必要,如果對於歷史的紀錄能夠有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將那些珍貴的故事保留下來,能夠不論年紀的大小都能夠去理解到這件事,是一件美好的事。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導演從事這方面議題的製作,非常期待有這類議題的長片,如果有長片的話一定會進電影院支持。


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mWdrlv3fI


相關資料搜尋至google


狼煙動畫 WOLF SMOKE ANIMATION STUDIO

  中國的狼煙動畫是由人狼(楊翰澄)和無言(謝顯暉)夫婦所組成的小型工作室,夫婦為工作室的核心,發表原創動畫、漫畫等作品。
英文「WOLF SMOKE」的WOLF代表人狼,SMOKE代表無言。
人狼主要擔任導演和原畫,無言則是擔任劇本、背景和色彩設計。



Georges Schwizgebel (喬治·史威茲貝爾)

Georges Schwizgebel (喬治·史威茲貝爾)1944年生於瑞士,被譽為世上極為重要的實驗動畫導演之一,他的動畫短片中,沒有對白的輔助只能靠音樂的陪襯,所以他的動畫當中音樂占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畫面中也充滿了變形,不斷的破壞、解構然後再重組。強烈的實驗性風格,油畫的轉描方式,加上音樂所帶來的畫面流暢性,組成一部部需要歷經兩年以上才可以完成的作品,每部作品都有屬於他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個影展也獲得許多肯定,他也曾在東京、紐約、安錫等世界各地舉辦他的回顧展。主要作品有Le Vol D'icare(1974)、《JEU(2006)、《78 tours(1985) 、《Romance(2011) 等。
Georges Schwizgebel 的第一部動畫短片是Le vol d’Icare》,是一部講述西蠟神話故事的動畫,利用的手法是運用像馬賽克磚的方式,配合著像是電子遊戲的音樂,讓整部動畫呈現一種迷幻的科技感,整部都是圓形小點點的畫面。這部動畫雖然跟他後來的創作手法非常迥異,當時似乎還沒找到他自己的創作風格,一直到《Perspectives(1975)和《Hors-jeu(1975)才開始確定了油畫的風格,但《Le vol d’Icare》也是開啟了他的動畫之路很重要的一部早期作品。
提到 Georges Schwizgebel 的作品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是JEU》,整部片沒有故事內容,卻充滿他的個人特色,整部動畫從一開頭的倒數片頭就開始變形,物件不行的旋轉、變形接著重組,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利用壓克力顏料或是水粉一張一張畫在賽璐璐上面,色彩很豐富,搭配上類似交響樂的音效,呈現一種視覺和聽覺的震撼感。他曾經說過他的創作過程包含了【階段、音樂、循環、空中移動動作、變形】,所以他的作品當中可以看見音樂很重要,因為沒有對白的故事,只能靠音樂搭配的畫面的改變做高低起伏,讓觀者更能被吸引住,我覺得音樂在他的動畫裡面就像是"魚幫水,水幫魚"畫面跟音樂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音樂的陪襯或許會有人覺得他的動畫一直變形一直旋轉看得頭痛;但如果沒有了畫面只聽音樂就會覺得好像又少了些甚麼。第二部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L’homme sans ombre(沒有影子的人),這部片當我在大學時期第一次看到就覺得十分驚嘆,他運用光影和人或是房子做變形帶轉場,這一秒也許是根柱子下一秒卻又變大樓的影子,一下是影子一下是物體的轉換,真的很神奇,這是需要多麼精準的透視和角度去做切換,如果沒有算好上一張跟下一張的角度也許最後的變形會變得不成功,前面一開始雖然是沒有彩度的灰階填色,人物特徵也沒有太過細膩的著墨,但卻不覺得無趣,畫面帶出張力就足以讓觀者覺得佩服,如果不是看了他的L’homme sans ombre》我不會知道原來動畫的轉場可以做到如此的極致。
Georges Schwizgebel 的動畫創作過程中有三位對他影響很大的分別是日本的久里洋二 (Joji Kuri) 、加拿大的 Norman McLaren 諾曼·麥克拉倫和波蘭 Julian Borowczyk  (瓦萊利安·博羅夫奇克。其中加拿大的 Norman McLaren ,也是在動畫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人,曾經在動畫史的課程中看到他的一部早期實驗動畫《鄰居》,也是實驗性風格很強烈的作品,運用真人逐格的實拍方式呈現,內有有趣,音樂也是感覺電子遊戲感覺的配樂,營造一種輕鬆風趣的感覺。波蘭的 Julian Borowczyk  (瓦萊利安·博羅夫奇克也是一位實驗動畫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裡面包含了抽像,超現實,拼貼的風格,在他的一個作品Dom (1958) 裡面可以看見不僅僅想法很特別還結合了實拍逐格的感覺,畫面帶給觀眾一種詭異的感覺,風格十分特別。
Georges Schwizgebel 的創作可以說是對於影像和音樂的結合有了重要的貢獻和付出,他曾經說過做動畫最需要的就是熱情並且專注在你想要的事情上,不論是動畫的藝術或是技術方面,保持著最佳的熱情在你想要鑽研的領域裡面,因為如果想成為一位好的動畫導演,那就必須要完全專注。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