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主流和前衛之間:2017年台中國際動畫展學生競賽短片單元(原載於2017年台中國際動畫展專刊)

張晏榕

若說動畫影展的國際競賽是全球動畫藝術家們在媒材形式與內容表現上實驗創新的擂臺,學生競賽毋寧是在尋求主流與前衛之間平衡的舞臺,因為除了極少數,學校與學生畢竟要為日後職涯考量,因此作品在藝術創意之外,也展示敘事與製作技術能力,是「好看」的。

綜觀這次的入選作品,還是來自歐洲地區的作品數量最多,特別是法國學生作品,質量驚人。除了幾間動畫傳統名校如法國的GOBELINSSUPINFOCOM Arles,德國的Filmakademie之外,今年有幾間學校如法國的ESMAISART Digital,波蘭的FUMI都有系統地投遞了量多且質精的學生作品,在動畫教學系統上應有許多值得國內借鏡之處。

本屆有為數不少製作品質可媲美產業界的頂級作品的3D電腦動畫短片投遞,這些作品甚至還多了一些商業作品可能因市場考量未敢嘗試的風格實驗,質量精美的情形下,評審們只好在創作媒材和區域平衡的考量間取捨入選作:法國ESMA學生作品《歡迎光臨豪宅派對》以絕美的電腦動畫技術表現一個有驚悚結局的故事,同樣是ESMA的學生作品還有《宇宙大作戰》,是一部人類與外星生物爭奪小星球領土的動作喜劇,運鏡與角色動態都無懈可擊;法國ISART Digital學生作品《交響拳擊手》以精緻寫實的圖像和誇張變形的角色,柔美的交響樂對比拳擊擂臺上的血腥;同樣諷刺人類黑暗面的還有法國MOPA(原SUPINFOCOM Arles)學生作品《殺蟲計》,以醜陋大甲蟲的本能行為對比更邪惡的人性。

除了製作精良的3D電腦動畫,平面線條手繪技術也常是學生們用來展現視覺風格和敘事的手法。中國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生作品《鴿子》的敘事節奏和視覺風格的精細度直逼日式大型工作室長片作品;臺灣藝術大學學生盤思妤的作品《霓虹》和朝陽科技大學學生王意姍作品《休修》則各自以精緻的平面動畫風格講述身為女性觀察到的都會愛情和社會上對女性美的刻板印象。

更多平面動畫作品大膽創造自我風格或傳達自身的感受,如波蘭FUMI學生賽琳娜佐柯斯卡作品《噢母親!》以簡約的黑白畫面表現一對母子關係的不斷變化與演進;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學生矢野穗波作品《染色體的戀人》以特別的角色設計配合繪畫媒材傳達女女戀情的心境;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林依依作品《分裂》則炫技式地描繪不斷分裂的詭異肢體;臺南藝術大學學生黃詩柔作品《無瑕》和臺北藝術大學學生羅荷作品《用一天的時間回憶我》各自以清新優美的視覺風格傳達女性對自己身體的細膩感受。

在視覺風格表現與敘事技巧的表現之外,近年的學生常常喜歡表現的主題之一是對數位時代的現象提出反思,可能因為跟自身經驗契合。德國Halle藝術大學(Burg Giebichenstein Kunsthochschule Halle)學生Stefan Poßner作品《Happy Time》以3D電腦動畫模擬停格動畫風格,創造詭異的角色和世界觀,做為數位時代繭居而片段生活的隱喻;同為德國的漢堡應用科技大學(Hambur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學生Lorenz Vetter則更直接的以精緻的3D電腦動畫技術製作出由會走動的人形蠕蟲構成的社會,象徵人類的退化。

相反的,也有學生在數位時代回頭關照自身的文化傳統,如南台科技大學學生劉廷安作品《曜》,以台南在地的西門市場實拍為背景,加上半透明的角色穿梭流動,展現出一種濃濃的懷舊風情。美國馬里蘭藝術大學(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兩位韓裔學生作品《Mother’s Touch》則以自己文化傳統裏,海女的故事表達母愛的傳遞。

如同國際競賽作品,學生作品同樣有越來越多的媒材混合,值得一提的有英國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學生Natasha Tonkin作品《Tête à Tête》以停格實拍物件,加上平面線條合成上部分角色,創造全新的視覺風格,傳達數位通訊工具對現代人際的關係的影響。媒材風格創新的還有東京藝術大學學生見里朝希的停格動畫作品《Candy.zip》以亮麗的半透明材質、平面角色風格傳達職場關係的神奇想像;英國Royal College of Art的新加坡籍學生Rui Fan Wang作品《Between Sand and Tides》以少見的軟木材質表現一段小女孩生命的旅程與冒險。

最後,內容形式相當特別的有兩部動畫紀錄片:哥斯大黎加Universidad VERITAS兩位學生作品《Below 0°》和英國金士頓(Kingston)大學奧地利籍學生Kathrin Steinbacher作品《Freedom》,各自以風格化的平面動畫形式表現一位長期駐紮北極的氣象學家對大自然的感悟,以及曾為頂尖滑雪選手對於生涯的掙扎與焦慮。


學生競賽作品有如萬花筒一般的呈現多樣的內容與形式,各自在主流和前衛之間尋找自己的定位,創作亦如人生,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