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一部青春期的紀錄片——《心之谷》中成長的印記

 

一部青春期的紀錄片

《心之谷》中成長的印記

 

009723124 王羿雯

 

每看一遍就會想起青春的自己


       時隔27年的今日重看《心之谷》,也會再次被青春的真誠與直白所悸動,正如每個人必經的成長之路,劇中主角們鮮明刻劃著一部名為青春的紀錄片。


       1995年上映的《心之谷》,是由吉卜力工作室的近藤喜文執導、改編自由柊葵創作的同名少女漫畫的日本動畫。劇情描述國三的女主角月島雯(月島雫),透過一張圖書借閱紀錄卡與男主角天澤聖司(天沢聖司)相遇展開的一段感情。《心之谷》(日語:耳をすませば)的日文原意為側耳傾聽,告訴我們要好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把純純的喜歡描繪得貼切,那種青澀與悸動,彷彿看到春青的自己



劇情大綱


       故事主角月島雯(月島雫)是一名喜愛閱讀的初中女生。有一天她到圖書館借書後發現到所借的幾本書之借閱卡上,總有一個名叫「天澤聖司」,比她還早借閱書籍的人而引起阿雯(月島雫)的注意。




       某天,阿雯要到圖書館送午飯給爸爸,驚見一隻被稱作阿月的胖胖貓像是人類般地獨自乘坐火車,便出於好奇心下跟蹤阿月,之後無意中發現到位於丘陵上有一名叫西司朗的爺爺所經營之精品古物商店「地球屋」。




       阿雯與西司朗成為友人後,輾轉得知天澤聖司是西司朗的孫子,隨後兩人從此展開了一段互相鼓勵的感情。當聖司向阿雯表示他將會到義大利一間專門教授製作小提琴的學校留學後,阿雯頓時發覺自己尚未決定將來的路向而感到挫敗。隨後阿雯便決定以西司朗珍藏的一頭貓男爵雕塑為範本,來寫出一本故事以作為給自己的挑戰。




面對喜歡,有多少人能說出真心話


        對於青春期的我們來說,總是想擺脫父母的監管,爭取團體的認同感,向外發展人際關係,甚至是開始一段戀情。但對於異性還處於從疏遠和反感轉變為好感的階段,在這模糊地帶,時常會出現口是心非或是摸不清楚頭緒的情況。如同劇中阿雯的朋友夕子,暗戀杉村卻無法說出「喜歡」,還不小心讓對方誤以為被討厭,殊不知這正是青春常發生的事。「誤解」讓人心酸,但青春期的我們羞於開口,導致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更加體現「真心話」的難能可貴。



擺脫社會的既定印象,喜歡自己也是需要練習的


       現代人都說要做自己、愛自己、靠自己,愛很容易,但要做到「喜歡」才是困難。故事裡阿雯喜歡看書熱愛書寫,甚至不顧升學的壓力,開始她的第一次寫小說的經驗;而聖司則是一直致力學習製作小提琴,計畫有朝一日能出國專研技術。從這裡可看出近藤喜文希望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價值觀,對於學生來說,升學固然重要,但卻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擁有自己熱愛的事多麼難能可貴。



       了解自己的喜好、擁有夢想是幸福的,但這道路上必面臨對自我認同的混亂。劇中阿雯將《鄉村路帶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重新填詞, 朋友們都覺得她是個有才華的人;為了要跟聖司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熱血得近乎不眠不休寫出一篇小說,連聖司的爺爺也深受感動。起初她覺得自己還不夠格,對著地球屋外的流浪貓阿月坦露:「你跟我一樣呢!一點都不可愛!為什麼人會變呢?心裡總會有個聲音,事情沒那麼簡單吧?」


       這段心聲說出青春期的我們不可避免的自我認同混亂,如同艾瑞克森(E.H.Erikson)在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所提到青春期對自我與角色混亂的衝突,一方面要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一方面要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達到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我們總是在討厭自己與不討厭自己中循環, 不論是青春期的我們,抑或是現今以為成熟的大人,「自我認同」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課題,能夠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如此不易。好在我們都走在名為「人生」的道路上,本就沒有對錯,只求各自的舒適與安心,而《心之谷》如同我們成長的印記,深深烙印在心上,時刻提醒著我們有過的青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