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成為閃亮亮的大人了嗎?」    

           台灣動畫片《幸福路上》觀後心得

                                                                                              009723103 黃雅鈴


   「成為閃亮亮的大人了嗎?2018年出品,由宋欣穎執導的台灣國產  2D動畫長片《幸福路上》,在影后桂綸鎂的配音及天后蔡依林演唱主題曲的雙重加持下,榮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殊榮。同年,在海外也獲得了日本東京動畫長片評審團大獎、首爾動畫國際影展最佳動畫長片首獎等多項肯定。這部刻劃台灣社會樣貌及歷史記憶的清新小品,從頭到尾沒有驚心動魄的劇情鋪陳,製作上也難媲美宮崎駿、迪士尼所出產的動畫規格與品質,在當年上映推出時,它靠著獨特的故事選材與敘事元素,訴求親情的呼喚、主打家鄉與土地的連結,這樣的動畫主題在台灣動畫史上前無古人,至今亦無來者,因此即便是後來票房表現不甚理想,叫好不叫座,《幸福路上》在台灣動畫史上已然開創新的篇章,引起不少共鳴與迴響。

 

故事結構及選角 緊扣本土化元素

   《幸福路上》的故事鋪陳與結構,聚焦在林淑琪平凡的成長歷程,闡述她打破美國夢的追尋、離鄉又返鄉的回家之路,而導演在片中巧妙地融入了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元素,例如蔣公過世、說台語被罰錢、街頭抗議運動及股市大好行情等片段,以藉此彰顯該片的時空背景,雖然拍攝手法沒有刻意大篇幅地著墨,但輕輕帶過的鏡頭與幾句輕描淡寫的台詞,已足夠喚起了56年級生的共同記憶,讓觀眾們都成為了一位又一位的林淑琪,在觀影的時刻陪著主角同悲同喜,彷彿透過這部片來回望自己的生命片段,在劇情中找尋情感的投射與依歸,達到心靈填補與滿足的作用效果。

   在選角方面,呼應本片「成為你理想中的大人了嗎」的主題,導演宋欣穎特別找來了當年電影《藍色大門》裡高喊「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桂綸鎂來擔任女主角配音的靈魂角色;林淑琪的爸媽,則分別由草根味濃厚的阿西(陳博正)以及廖慧珍擔綱配音演出,甚至連以海角七號開啟台灣國片復興之路的魏德聖也來軋上一角,片裡片外洋溢滿滿又道地的台灣味,全片不時穿插著國語、台語、台灣國語的片段,透過語言的層次變化,堆砌出台灣當時社會階層的樣貌。

   本片的歌曲搭配也別具巧思,找來了知名作詞人李焯雄操刀,以及土生土長於新莊的天后蔡依林來演唱同名主題曲,使片中新莊幸福路的意象更顯得突出與鮮明;而片中林淑琪父母朗朗上口、信手捻來演唱的則是鳳飛飛的《祝你幸福》,唱得是不同世代對於幸福的歌頌與追求。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欣穎導演將片中與林淑琪感情要好親密的阿嬤一角,設定為花蓮阿美族的原住民身分,在一部國台語穿插的台灣動畫片中再企圖融入原民文化的元素,這樣的作品並不多見,也使得本片在台灣本土文化融合的層次上,表現出豐富又多元的樣貌,刷新觀眾對動畫過去多為單一文化主體(如美漫、日漫)的既定印象。

 

動畫中的寫實風格與女性自覺

   宋欣穎導演受訪時曾提及,自己念電影時學的是劇情片,沒想到回到台灣卻意外走進動畫片的世界,如果仔細剖析《幸福路上》鏡頭後的語言,其實仍不難發現一位劇情片導演對於追求真實畫面感的堅持。宋欣穎說在決定拍片之初,她便毅然捨棄3D動畫的製作而改採2D手繪方式進行,她擔心3D動畫的科技感難以呈現小女孩林淑琪糾結的內心世界,因此選擇以劇情軸線為最主要考量,宋欣穎相信能夠真正感動觀眾的,是故事的本身。

   於是乎,《幸福路上》片中的每個人物,以動畫片的畫風水準而論,實在稱不上細緻或精美,林淑琪、爸媽、表哥、阿嬤,每個角色的動作、造型、話語、甚至關心的主題,一切都太普通、太平凡了,她們不如美國或日本動畫片中具有飛天遁地的超能力,也沒有對抗邪惡力量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情操,但這樣的甘草人物,樸實的角色設定、小情小愛的煩惱與糾結,動畫片中原本不該真實的寫實呈現,卻意外地引起觀眾的注意與共感。

   再者,《幸福路上》可以說是一部完全以女性角度出發的作品,全片透過主角林淑琪的視角,來反映女性自覺的相關議題。例如片中林淑琪走上街頭參加學運,站在宣傳車上高聲吶喊的畫面,說明了女性從政的主體性;此外,林淑琪和夫婿丹尼爾婚姻觸礁,並非因外遇因素所致,林淑琪在片中自白因為和丹尼爾興趣迥異,個性不合,才決心和平結束婚姻,她幾經掙扎後最終選擇生下小孩,成為獨力扶養孩子的單親媽媽,而她的好友莊貝蒂在片中也被塑造為逃離婚姻枷鎖,自力更生的獨立女性,過去傳統社會賦予女性「結婚才是幸福」的父權思想,在本片中透過人物的際遇鋪陳,說明了女性不會、也不再是婚姻的附屬品,打破順從、依附的形象,幸福無須他人的施捨或給予,女力覺醒後也可以定義與追尋自己的幸福歸屬。

   《幸福路上》林淑琪的故事,令人不禁聯想起2019年至2021年風靡全台的《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一樣有著普通到不行的菜市場名,由看似一事無成的女性視角出發,探討大齡、婚姻生育、遊子返鄉等等的成長議題。《俗女養成記》播出後佳評如潮,寫下叫好又叫座的亮眼成績,討論度居高不下,如以此反觀《幸福路上》的市場反應,具有相似的劇本脈絡,卻沒有等量的票房保證,《幸福路上》似乎被低估而稍嫌委屈了。

 

欠缺造夢與幸福感的失落年代

   從上述分析看來,沒有大筆資金投入,內容卻飽含文化底蘊及社會議題關懷的《幸福路上》,理當應該是部值得傳頌的佳作之一。然而欠缺票房與市場的愛戴,即便有國際影展的光環加持,後續雷聲大雨點小的效應仍是不爭的事實。如此一部本土自製滿滿台灣味的動畫片,卻在台灣動畫界甚至在現今高舉「台灣價值」的社會中找不到認同,叫好不叫座背後代表的意涵,值得討論與深思。

   首先,動畫片觀眾的品味長期受到西方、日本文化的洗禮與影響,對於動畫片的期待與滿足,往往是片中主角上天下地、無所不能、對抗邪惡的英雄主義或浪漫情節,最終再以正面、樂觀、皆大歡喜的結局來收尾,似乎這就是動畫片該有的劇情模板。在造夢的動畫世界裡,《幸福路上》沒有給予觀眾任何關於夢想的憧憬或奇幻想像,反而是你我隨著年歲漸長伴隨而來的幻滅與挫敗,是魯蛇放棄掙扎,人浮於世、只求安身立命的小小想望。片中的主角林淑琪居住在新莊幸福路上168號,出生的日子197545日正是蔣公逝世紀念日,巧妙的暗諷是導演藏在本片中故意未曾明說的伏筆,挑戰168=一路發的人生成就追尋,以及對於偉人教育思想的無聲抗議。

   《幸福路上》的故事軸線終究是感人且溫馨的,撇棄功成名就發大財的世俗定義,熱愛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情懷,它理當能夠抓住普羅大眾的目光與喜愛,但是可惜的是,這樣溫暖的作品,出品在一個失落的年代,《幸福路上》傳達的暖心溫度,流失在社會斷層與抗爭撕裂的夾縫裡,失去了它最佳的賞味期限。

   在台灣,若論最容易挑起對立情緒與族群仇恨的話題,莫過於政治,偏偏《幸福路上》若有似無又混沌不清地碰觸了這樣的敏感地帶。全片鑲嵌了1975年到2012年間(本片影片企劃在2013年已獲得金馬創投會議百萬首獎)台灣的政經大事和社會轉型氛圍,乘載了小人物在大時代裡對於威權統治的叩問與質疑。不過,導演可能沒有意料到的是,台灣在2014年歷經太陽花學運後,已落入一個惶亂不安、失去信任包容、只剩對立抗爭的躁動社會,56年級生回不到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美好,而78年級生,高唱島嶼天光也找不到未來幸福的存在。在這樣一個負面情緒高漲、集體情感沒有宣洩出口的苦澀年代,宋欣穎試圖透過作品來復刻明天會更好的呼喚,似乎仍難以療癒廣大失落的靈魂。

 

擁抱迷惘 繼續勇敢前行

   多年來被美日動畫片餵養的我,在毫無預設心理下看了《幸福路上》,竟意外觸動心底的柔軟深處,那是美日動畫作品不曾有過的、細膩的騷動感受。主角林淑琪遇到的種種困惑與迷惘,正如你我一路走來的人生難題,是想得不可得的無奈失落,夾雜百轉千迴的複雜心境幸福路上》的可貴之處在於,正如導演自栩,它是一部給大人看的動畫片,講的不僅是對成長記憶的回望,還有對台灣這片土地的反思與提醒,因此對我來說,它仍是一部值得肯定、讚賞、具有某種指標意義的台灣動畫作品,沒有華麗的技術和取巧的情節設計,只有帶著最簡單的心,回頭去和那個迷惘的自己相遇、和解,擁抱過去,才有力量繼續勇敢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