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tudio2 Animation Lab |
文 / 林靜怡
簡介
「小貓巴克里」是由兔子創意股份有限公司(Studio2 Animation Lab)台灣動畫家邱立偉,依據他自己在大學時代創作的繪本主角「巴克里」作為電影的虛構人物。2010年12月5日,由他執導的13集動畫影片在公視HiHD首播並於2011年榮獲金鐘獎動畫節目獎。因該影片廣受好評,歷經三年的努力、集結400位動畫師,終於在2017年推出電影版「小貓巴克里」,並在海外33國播映。
電視動畫與電影故事舖陳比較
「小貓巴克里」是台灣本土原創的電視動畫,以主角小貓「巴克里」還有小男孩「魚都」和小女孩「阿芬」在第一村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無論是好笑、好玩、冒險等情節,藉由小貓巴克里的好奇、好動串連整部影集,帶出動畫主軸,「環境保育」對於你我生活的重要性。
原本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小貓巴克里誤打誤撞,因吃完最愛的「梁記叉燒店」的叉燒肉後,卻舒服的睡在卡車上,就這樣一路被帶到了純樸和善的第一村。然而,這個村落正面臨諸多考驗,例如怎麼樣發展觀光,讓更多人到第一村旅遊,怎麼樣才能讓年青人回鄉工作等等。這些都從盡忠職守的第一村村長的言談之間、煩惱和無奈中看出端倪。
另外,從新派來第一村學校教書的「妙羽老師」,導演似乎想要傳達「城鄉差距」、「資源分配不均」,還有許多小朋友不得不協助家裡務農或賣蔬菜水果,只好「上課遲到」等因素來呈現城鄉間的教育問題。
另外,導演透過「蟲光光世界集團」的朱老闆派他的手下「阿帕」及「法國回來的外國人才」到「第一村」密謀興建大型工廠、掩埋廢棄物、進行土地收購等事,將原本風光明媚與空氣很好的鄉村,意圖進行環境的破壞,影響當地的野生動物讓他們無家可歸,如梅花鹿與台灣黑熊。
自小貓巴克里來到這個村莊以後,原本一直「想回城市」的「都市人」,漸漸被魚都、阿芬、妙羽老師、村長與善良的村民們感動,進而拉近距離,最後還建立了好感情,捨不得走了。經過一系列的事件以後,巴克里和村民還是成功守護家園,不讓自私的人類破壞大自然的風貌與生態。
整部影集,從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透過有趣的推理、人物間的交流,逐步帶出一些觀念,讓觀眾在歡笑、淚水、有點緊張、有點生氣等情緒中,跟著巴克里解決第一村的問題。而這些小故事都是要觀眾,從中學會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珍惜水資源、暸解生態的指標性動物的重要性,及如何環保永續,才能世代都能欣賞這鄉村美景,還可以有機會認識生物多樣性,該部影片達寓教於樂的功能。
有別於電視動畫的《小猫巴克里》,電影版是以人類為主角,誤入了動物城市。該部影片主要是要重新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導演邱立偉以他的家鄉台南市為藍圖,建構了動物城市,從調查、資料收集與考證到橫跨兩岸超過400人,歷經了約三年的時間,才催生出這一部台灣原創動畫影片。有別於日本動物影片的精緻、美歐的動畫影片的緊湊,這部影片充滿了「台灣人的人情味」,每一個情節都圍繞著人與動物,愛與勇氣發展。
魚都失去父母後因傷心而離家卻誤入了一座動物城市,他先認識了人類最好的朋友「狗」,也就是小貓巴克裡的室友,到發現許多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動物,個個為了生存被一個擁有無邊法力的人類所控制。然而,在這位「大師」還沒有闖入他們的城市之前,動物們都自由自在的過日子,像在大太陽底下悠閒的作日光浴,動物們一直都過著慢生活,如今因人類的「規矩」不得不過著宵禁與害怕的生活。魚都發現了所有的秘密後,開始和他的朋友們展開聯合作戰,就是要揭穿這位大師的騙局,並且尋找回家的路。
失去父母的魚都一直壓抑著悲傷的情緒,在和失去孩子的老虎媽媽認識後,在暸解身為母親的心情與無奈後,他終於放聲大哭。從這開始,整部劇開始有了很大的轉折。魚都和朋友們開始展開冒險之旅,要人類將奪走的自由還給動物們。
最感動人心的地方,正是魚都想方設法從大師的手裡將老虎媽媽給救出來。那「不離不棄」的精神貫穿整個救援行動,原本不熟的人與動物,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並肩作戰,感情也跟著升溫了。最令人感動之處,是當大師的真面目被揭穿後,原本激憤的動物們,竟然選擇了原諒,老虎媽媽的一句「其實你不用怕我們」,隨即讓一切回歸於平靜、人與動物的緊張感也就此劃下句點。
試探討「小貓巴克里」電視影集為何如此吸引人?
l
環境保護
隨著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全球人口在短短幾十年不斷的增長,為了因應城市發展,人們開始藉由科技的輔助,研發各種可以節省時間、方便攜帶的物品,像塑料,幾乎是我們接觸最多的材質,如寶特瓶、塑膠袋、包裝袋等,這些雖然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卻同時成了環境、生物多樣性的殺手。由於用完了就丟,又沒有完善的回收機制,使得這些萬年垃圾不是被掩埋、倒入海洋裡,又或者隨著河流漂向大海,危害陸地與海洋生態,嚴重影響牠們的存續。
l
空汙問題
自工業革命開始後,空汙問題一直都是各國城市急於解決的問題。然而除了從國內製造的空汙外,如移動的煙囪-機車、還有來自火力發電廠、煤碳廠等,當然還有境外移入的空汙。當中的懸浮微粒(PM
2.5),隨著濃度的增長,都將危害大家的健康,如影響孩童的肺部與腦部發育,氣喘……。
導演邱立偉在「小貓巴克里」透過「蟲光光集團」到偏鄉違法建造工廠,並釋放不明化學氣體,讓它飄散在空中影響的不只是村民的健康,還有各種生物的存續,如鳥兒不在像以前那樣高歌,蝴蝶昏倒,村裡的大人小孩出現過敏反應等等,這些跡象顯示出空汙的可怕。
l
生態永續
導演邱立偉在動畫影片中,為了教育觀眾,還用了不少生態指標性動物,如蝴蝶、青蛙、台灣黑熊、梅花鹿,還有許多台灣特有種的鳥類動物等,透過動物的團結與友善,不僅要大家記得台灣是蝴蝶王國,我們這塊土地擁有非常珍貴的特有生物,急需大家的重視。為此,在動畫影片中可以看到因空汙問題造成蝴蝶昏厥、青蛙因河水汙染而遷徙,這兩種動物都是環境健康與否的指標性動物,且都是很敏感的動物。少了牠們,花粉無法傳播、水質不在乾淨,生活在河水裡的魚蝦也就減少,甚至面臨死亡。
l
城鄉差距 喪失了孩童受教的權利
村裡的小學每年都有新老師報導,然而沒有一位願意留在毫無發展的村莊教授,學生只好常常跟新老師讀書,所受的關愛都不比妙羽老師給的多。由於孩子們生活在鄉下,因此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幫家裡務農、賣蔬果等,之後才到學校上課。加上學生人數少,學校並沒有設立圖書館供他們借書,更別說其他輔助教學的設備。在這裡讀書的學生唯一能夠接觸到的就是家裡桌上的農民曆與月曆。
妙羽老師,一位成績不是很好的老師,從來沒有親身接觸過農田、農作物等,對於孩子們懂各種蔬菜水果的生長季節、種植方法,感到驚訝,這些事都是生活在都市裡的人所不知。
由於城鄉差距與資源分配的不足,第一村的學生從小就沒接觸過故事書或其他課外讀物,因此很難體會閱讀的樂趣。因此,當他們在上國文課的時候,需要進行詩詞創作時,卻因缺少許多想像空間,而苦惱要如何寫這個作業。當妙羽老師在和他們解釋「圖書館」的功能時,孩子們一臉疑惑,讓人覺的很難過。當他們知道住在城裡的人,隨時可以去圖書館借書來看時,那種羨慕的眼神與表情,讓人看了心疼不已。看似瘦弱又一直被村長嘲笑的妙羽老師,內心卻是位充滿熱情的人。尤其是動畫中有一幕,她提著行李,頭也不回的坐上巴士時,許多孩子們都認為她不會回來了,因為她跟其他老師一樣都急著離開第一村,沒想到她是進城幫孩子們買書。
l
增加就業機會,留住年青人
第一村的村長一直默默的和外界聯絡,尤其是跟蟲光光集團商洽各種合作機會,就是要幫助農村轉型,發展觀光、增加就業機會與村民們的經濟來源,讓年青人返鄉工作,讓大家能過好生活。然而卻適得其反,未查證清楚蟲光光集團的背景,差一點將自己居住多年的“家”變成廢棄物掩埋場。
l
糊塗醫生其實是一位有智慧的老人
第一村的問題不只是留不住老師,這個村莊裡只有一位醫生,一位負責人與牲畜的醫生。這突顯出醫療資源的不足,一旦其中一位村民發生緊急危難之事時,將錯過黃金救援時間。然而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是,看似糊塗的老醫生卻是村裡最有學問的人。不只會治病,還會研究如何在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可以種出無毒又健康的蔬果。加上用心觀察農田、土壤、空氣、水質的變化,自己還擬出了一套值得大家參考的自然農法。
l
期盼企業家能回饋社會
導演邱立偉所執導的「小貓巴克里」,他的故事脈絡可說是高潮跌起。原本只顧者要賺大錢,要成為世界第一的「蟲光光公司」,卻因他的手下辦事不力,無法如期收購土地與通過環評問題,只好親自前往第一村。由於當天下著大雨,山裡的樹因開發道路與工廠而被砍伐,引發了土石流。當時在車上的他,因睡熟了,其手下又不敢叫他,於是連人帶車全都被沖到山下了。經過這一生死劫後,又被台灣黑熊救下、多位不認識的村民不顧自身安全到處找他,這些事開始軟化了他的心,他捫心自問,到這美麗的山裡開工廠、破壞大地,危害村民,讓自己賺大錢是否有其必要性。就在回城裡的路上,大老闆心裡一句「我一定要再回來」,讓觀眾為第一村的居民看到了轉機,農村觀光不在只是村長的一個夢,企業回饋社會,讓村裡的居民看到新希望。
心得感想
這是我第一次在課堂上聽到「小貓巴克里」這部動畫影片。過去我只看過「魔法阿媽」,其他大多都是歐美國家製播的動畫長片。這次會選擇導演邱立偉執導的影片,一來是好奇台灣的動畫產業的發展,二來是因為小時候陪我最多的動物朋友,就是貓跟狗了。
我先看了電影版的「小貓巴克里」之後才看電視動畫版。剛開始,只覺的電影版和過去看歐美國家的動畫電影或是日本動畫電影差很多。只覺的台灣做的好像沒啥好看的,感覺很多細節都被忽略了,還有很多地方給人的粘著力不夠,因此覺的,電影版就只是在交待「魚都猴子」與「小貓巴克里」的平談無奇的冒險故事罷了。
回過頭來看電視動畫「小貓巴克里」時才慢慢感覺出我國原創的「好滋味」,「很台」、「很親切」,幾乎每個細節都搔到養處,而且會讓人想一口氣看完13集。
邱立偉導演有一個地方讓人不得不佩服,就是他的動畫所隱含的教育性,像是小貓巴克里來到第一村後,將田鼠當作他城裡的好朋友老鼠一樣,導演藉由田鼠告訴你怎麼分辨他們。而最好笑的部分就是「烤地瓜」,這個幾乎跟「茶葉蛋」一樣,幾乎每個人都吃過這道地的台灣點心。在都市裡,最常見的烤地瓜除了是低收入戶推著烘爐在街上賣外,最多都出現在便利商店的烤箱裡。
誰會想到巴克里喜歡吃的美味烤地瓜,竟然是用牛糞做成的烘爐烤出來的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底,導演竟然讓台灣彌猴來解題;這安排太好了。因為猴子吃香蕉會剝皮,所以牠吃烤地瓜時也要剝皮,這反而讓人很快的記住烤地瓜的吃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