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吳姵萱
一、動畫創作背景
原著來自於 1990 年冰室冴子的小說,其在德間書店的《Animage》動畫雜 誌連載無數次,為什麼會刊登在動畫雜誌上呢?起先是源自於德間書店的編輯 部希望出版與動畫無關的作家作品,當時一位編輯三木早苗,計劃著讓人氣作家冰室冴子來著作一本書,再將其交由吉卜力工作室以此為基礎,進行改編。
1993 年此本書以單行本發行,並在同年,吉卜力工作室將其製作成一部動畫電影,角色設計、作畫監督則交由負責原著插畫的近藤遠也,他曾參與多部吉卜力的作品,畫風為最典型的宮崎駿風格;影片則是由望月志充負責導演,曾執導《橙路》,他是除了宮崎駿及高畑勳外,第一位與吉卜力合作的導演,他的背景也與眾不同,據說他和多數動畫導演不一樣,本身並非原畫群,而是一 開始就是導演。
該動畫電影是吉卜力工作室最初為了培育年輕後進所製作的,這部作品也是首部未經宮崎駿及高畑勳之手的作品,此外它也是吉卜力工作室遷移至東小 金井新工作室之後的首部作品。影片總長 72 分鐘,是以日本電視台 40 週年紀 念之名義,於 1993 年 5 月 5 日在日本電視台放映。
二、人物簡介
杜崎拓
本作的男主角——杜崎拓的性格有些直率,但為人熱心,交友也廣泛,在國中時成績優異被稱為神童,從武藤轉來時就注意到她,且因他的好朋友松野喜歡武藤,隱隱約約產生的「不悅」,使其對她有更多關注;在一次與武藤前往東京的旅途中,發生的種種,數年後仍在他倆心中殘存默片。後來高中畢業後,男主角就前往東京就讀大學,在事隔多年的同學會上才從同學口中得知,武藤曾經喜歡過自己。
武藤里伽子
本作的女主角——武藤里伽子是一名外貌出色加上五育兼優的高中女生,因為父母離婚且鬧不合的因素,被迫離開東京,和母親一起回到高知的老家,才貌雙全的她,由於性格關係,外加上「被迫」來到高知這個地方,總是擺出蠻不在乎的高姿態,所以同學都批評她「態度高傲」、「跩跩的」、「愛出風頭」,雖然 她和班上同學格格不入,卻和男主角杜崎拓有著微妙的關係,最終兩人錯過後再度相遇。
松野豐
男主角最好的朋友,他暗戀著武藤,跟武藤告白後被拒,甚至影響課業成績, 在一次知曉男主角見武藤被欺負卻未出手相救,為此打了男主角一拳,兩人直到畢業都沒有再說過話。後來畢業後松野去讀了京都的大學,最後兩人也和解了。
三、故事內容
杜崎想起他和松野第一次說話時是國中時期,學校認為升學率不佳,因而取消了學生的畢業旅行,學生們想群起抗議,但敢於出面表示對校方「不滿」的只有杜崎以及另一位班上的同學松野。當天,校方表示說明會延遲,兩人就被安排於美術教室裡,分別寫下意見及名字,松野寫道取消畢業旅行這件事他無法苟同,甚至說道十年、二十年後回想起一樣是無法接受,此時畫面呈現兩位少年坐在窗邊,看著天邊雲彩變幻,聊著天。影片後面兩人相聚,在碼頭散步,談起昔日關於他們和武藤的往事,此時畫面展現出了遼闊的海景及漫無邊際的天空,就像當初美術教室的天邊,就像他們建立起的友情,從來沒有變過。雖然兩人的友情曾經為了一位女孩而產生裂痕,卻在複雜的情感交匯同時,在最後又昇華變成更堅定的友誼,好似過去的魯莽早已不足為提。而至於杜崎和武藤,他們第一次交流是高中去夏威夷畢業旅行的時候。武藤計畫著去東京找尋父親,便謊稱帶來的錢丟了,因而向杜崎借錢。後來武藤假藉跟朋友說要一起去參加大阪演唱會,朋友到機場時才發現她是要前往東京見父親,也因為機票錢是杜崎借出的,最後變成杜崎被迫陪著武藤去東京。兩人在東京飯店裡面同住了一晚,但杜崎自發的睡在浴缸裡。武藤因為父親對他的不在乎而表現出脆弱的一面,隔天又因為她在東京的前男友交了新女友,為了虛榮心而把杜崎叫出來假扮她的男友,短短的東京行他彷彿看見「真的」武藤。而後回到高知,武藤又恢復了原樣,後來面對松野的質問與告白,她也說道跟杜崎確實在東京過夜,接著又冷嘲熱諷的說她討厭高知,也討厭講高知腔的男人,這些埋下了松野對杜崎的心結,後在運動會上,不參加活動的武藤被同學欺負,杜崎卻未出手相助,因為了解松野喜歡武藤,杜崎壓抑心中感情,總是退讓著,卻因此被松野揍了一拳,至此他們再也沒說過話,直到畢業後才和解。那之後,在畢業後的同學會上,杜崎才得知武藤悄悄地考上東京的大學,完全不管母親的反對,原因是她在東京有個想見的人,一個「睡在浴缸裡」的人。此時,杜崎才恍然大悟原來武藤對他有著不同的心意。在這邊,畫面交雜著閃現的回憶,包裹著過去他與武藤共度的短暫時光。結尾處,杜崎與武藤在月台上相遇,沒有任何對白,畫面也就定格在此,為觀眾留下開放式的伏筆。一切淡淡的、淺淺的,如海潮的聲音,在心中起起伏伏的環繞,你知道有什麼在敲響著,或許,那就是不可言喻的動心。四、從《海潮之聲》中看見戀愛心理學
(一)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富蘭克林效應最初源自於政治家富蘭克林,他與某位議員曾是政敵,後來他向此議員借了書,之後鄭重的道謝,他們便化敵為友;簡單來說,也就是當你要讓一個人喜歡你,你可以先麻煩他,讓他來幫忙你,那麼他就會因為對你有正向的舉動,而對你產生正向的想法;這原先是用於人際關係,後多將其沿用至愛情中。而在此劇中,恰巧也有驗證這效應,像是女主角武藤在劇中不停的向杜崎請求幫忙,從借錢到要求杜崎伴隨去東京,還有請他從飯店離開三十分鐘,只因為她要梳妝打扮,再加上請他來假扮男朋友等等,因此杜崎對她萌生好感,無不驗證這個效應,當然不排除這其中或許也有牽涉到沈沒成本的效應。(二)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此效應是蘇聯心理學家蔡加尼克所提出,是在說明相較於已完成的事務,人們更傾向對於自
己所未完成的事情產生強烈的印象。後多與初戀情結有所連結,因為初戀,青春時的戀愛大
多是轉瞬即逝,進行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在此劇中,也可以看到兩位主人翁對彼此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即便他們的戀曲從未開始,但年少時的心動也因為心照不宣、聚散離合,讓他們的故事「未完待續」,卻深深烙印在腦海,因而驗證此效應。(三)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起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比馬龍(或譯皮格馬利翁),他是一名會雕刻的國王,他雕刻了一尊美麗的少女雕像,並愛上了她,誓言對她有著至死不渝的愛,因而感動了愛神,讓雕像成為真人,簡言之就是「心想事成」。後此效應被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索與傑克布森用以實驗於學生身上,也就是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資質優秀,即便他們並未真正資優,但經老師的鼓勵,最終也會成為優秀的學生。在劇中也有看到起初武藤向杜崎借錢,杜崎先是不願意的,他認為應該先告知老師金錢遺失,但在武藤說道:「杜崎你是乖乖牌嗎?我可不是這麼聽說的,我對你好失望!」之後,杜崎就妥協了,也驗證了此效應的出現,不過說到這邊,也不排除這在情緒勒索的邊緣游移。(四)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效應由犯罪學家威爾遜和喬治‧凱林提出的理論,它是指如果一棟大樓有一扇窗戶破了,
都沒有人去修繕,接下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受到破壞。其實想提出這點是在劇中可以看出兩位主角對雙方都有一些不滿,尤其是杜崎對於武藤大部分時間都在忍讓,但這就會導致破窗效應,掩藏在兩人之間的問題以及情緒,如不好好的溝通討論,只會一味妥協,便會一直維持著這樣的相處模式。五、觀後心得
當時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女主角可以恣意妄為,她喜歡就展現熱情,不樂意就冷漠至極;對欽慕她的人出言不遜,只因為高知是她片刻都不想待的地方,對男主角肆無忌憚的反應,甚至打了他兩巴掌;因此我的腦海中只刻畫了她為人任性的一面,之於男主則是對他有無限悲憫。而再重新觀看一次後,卻有不同的餘韻,我才明白到這就是青春呀。在懞懞懂懂的時期,許多微小的情緒,都會不自覺地被無限放大,可能還會有唯我獨尊的想法出現,因為學生的世界相當單純;松野對待喜歡的人,那份獨特的心情,他為什麼憤而對杜崎揮拳,都是情有可原的,年少想要維護女孩的心可謂彌足珍貴;還有兩位主角對愛慕的人,總是口是心非,總是難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也總是會想要任意的找對方麻煩,這些都是青少年時期的特徵呢。不過其實最觸動我心弦的部分,便是武藤說的那句「我想見的是一個睡在浴缸裡的人」,由這句話可以感受到杜崎在她心中,是一片柔軟的存在,也正是這句話,勾勒出了杜崎心中的波瀾,那個淡然的美是此劇最無可取代且難以言喻的節點,而這特別的感受也堆疊到了最終兩位的相聚,雙目相視,沒有獨白,卻也沒有留白。我尤其喜歡在閱讀他人心得時所看見的一句話,說道為什麼此片名要稱作海潮之聲:「正是因為是平淡無奇的情竇初開,就猶如輕拍岸邊的波濤那麼般,平靜地輕敲著心門似的一個存在。」也許,青春最美好的寶藏就是留有遺憾,也許,我們都和武藤一樣,心裡為那個「睡在浴缸裡的人」保有一席之地。六、參考文獻富蘭克林效應。https://read01.com/BJLy6ag.html#.Y0UsnuxBy3I海潮之聲。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5%B7%E3%81%8C%E3%81%8D%E3%81%93%E3%81%88%E3%82%8B蔡加尼克效應。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94%A1%E5%8A%A0%E5%B0%BC%E5%85%8B%E6%95%88%E6%87%89比馬龍效應。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09/破窗效應。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A0%B4%E7%AA%97%E6%95%88%E5%BA%94全文圖片取自:https://www.ghibli.jp/works/umi/#&gid=1&pid=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