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隱少女》看日本民俗文化
文/呂依靜
一、前言
三、作品設定架構
劇中千尋所闖入的異世界,宮崎駿將此作為代表整個日本的寫照。主要的 場景是設定以澡堂作為背景,宮崎駿會採用原因是出自於他年幼時期此類場所 對他而言是種很神祕的存在。而在日本靜岡縣、岐阜縣、長野縣一帶於每年日 本陰曆 11 月時期讓數名扮演神祇的人員前往鍋爐裡泡澡的祭典霜月祭,是劇情 裡眾神們會抽空前往油屋泡澡休憩的靈感。其中基於油屋是座落在異世界的設 定,便在油屋外方的花園同時盛開著杜鵑、紫陽花、椿花、梅花等現實世界裡 代表各不同季節的花卉。
在《神隱少女》的世界觀中,宮崎駿在《神隱少女》企劃書上提及此段
話:「言葉は意志である、自分であり、力なのだということを、この映画は
說得力を持って訴えるつもりである。」(語言是意志、是自我、是力量,我
打算在這部電影好好地闡明這一點的看法來佐證。)宮崎駿將「語言」定位成
是種能夠帶來力量的東西,代表著千尋在異世界裡從口中所吐露出的想法,將
決定她是否能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故事裡湯婆婆奪走屬於對方本名的行為,宮崎駿將此當作成會逐漸控制住
個人的含義。宮崎駿曾在製作此影片期間,偶然回想出原先已記不清楚的兒時
回憶,這個令他覺得不可思議的體驗使他將「曾經發生過的事絕對不會忘」概
念套用在電影中。
四、從《神隱少女》看日本民俗文化
《神隱少女》原名為「千と千尋の神隠し」;所謂的「神隠し」取其字面意 思,就是「被神所隱藏」。在遙遠的古老年代,如果有人在山上、樹林這些被視 為「神域」的地方失蹤,或在村子裡無緣無故消失,日本人認為這些消失的 人,可能是被神誘拐/擄掠,帶去不知名的地方接受招待或修行,才會下落不 明。而神隱的「神」,並非指一般神道教認定的神明,而是指山神、天狗、狐 仙、惡鬼之類的妖怪精魅。因此,與其說是被神隱藏,更像是被妖怪擄走,這 點與台灣民間盛傳的「魔神仔」說法相似,不只是孩童會被拐走,有時成年人 也會原因不明地被「神隱」,從此人間蒸發,不知去向。
在《神隱少女》片中,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神明,有的戴著面具,有的 容貌怪異,有的像動物,有的卻是四不像,祂們乘著裝飾極為華麗的畫舫上岸 來度假,這些究竟是人們祈願的神明,抑或是妖怪精魅一類,乍看之下,幾乎 無從分辨起。關於妖怪,日本民俗學博士柳田國男曾做了如下的定義:「所謂妖 怪,其實就是失去了信仰,被降格的神明。」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發現神明與 妖怪雜處於湯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區別,這也反映了在日本傳統的泛靈信 仰中,人們相信萬物皆有靈魂寄宿於其中,因此不管是神明,或被降格的妖 怪,皆是崇拜的對象,一來是為了避災,二來是基於敬畏之心。
千尋被湯婆婆沒收名字,也可以視為本質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小千,是小
女孩在異界生存的一種新身分,因為有了新身分,那個原本叫做千尋的記憶也
隨之消逝。這種藉由名字進行的「意識轉換」相當有意思,它根源於日本人自
古以來深信不疑的「言靈」信仰,因為名字就是咒,能操控名字的人,就握有
言靈的力量。失去本質的千尋,要努力找回自己,不就是現代人失落了靈魂的
真實寫照嗎?而湯屋則是失去了本質的神域,被人類所遺忘的一處美好之地,
當人們不再借助信仰和神明的力量,整個支持人類的信仰系統一旦崩潰瓦解,
就有可能成為妖怪聚集的巢穴。
《神隱少女》所呈現的的世界觀,是以人類社會作為主軸所佈局的世界, 在虛幻與真實之間找到了平衡位置,慾望、貪婪在不同角色(妖怪)身上呈現 當時日本社會文化背景,透過動畫的魔幻感,產生了一種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 的情調。宮崎駿將日本民俗文化中「神隱」的信仰與概念,當作整個動畫故事 的架構,巧妙地運用傳統的民間故事中進、出不同世界為題材,敘說一個現代 孩子不小心踏入此領域的奇幻故事,裡面許多神明/妖怪其實就是隱含日本傳統 文化認為「萬物皆有靈」的概念。而宮崎駿從傳統的言靈信仰出發,傳遞了影 片中一個隱含的訊息,就是孩子原本具有的生命力之覺醒,藉著主角的覺醒,以批判和詮釋對現代社會環境的意義。
宮崎駿敘述故事的能力很厲害,可以從日本神話、民間故事、神道信仰、 民俗祭典中萃取各式各樣的精華後,加入現代批判精神以及他特有的想像力, 而將《神隱少女》這部作品打造成富有日本文化精神的作品。查資料過程中查 到,宮崎駿曾不諱言地表示:「將傳統的匠意,加入現代也能接受的故事中,就 像鑲嵌一片顏色鮮豔的馬賽克般,我認為在電影的世界中,這是可以獲得新鮮 的說服力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是這個島的居民。沒有歷史的人、 忘卻過去的民族,不是像蜉蝣般消逝,就是變成雞,在被宰來吃之前,只能不 停的生產雞蛋。」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宮崎駿用「動畫」為媒介,在《神隱 少女》中呈現日本固有的民俗文化,沒有因而窄化或限制住觀眾的想像,加入 了他獨有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反而讓日本動畫登上國際舞台的最高點。而在
《神隱少女》片中,錢婆婆對千尋說:「曾經發生過的事,不會遺忘,只是想不 起來而已。」可能也是宮崎駿在此影片所要傳達的哲學:曾經有過的日本民俗 文化不該遺忘。
宮崎駿在影片中也運用各種妖怪形式反映出環境的變異以及現代人心理的
價值,擅長用隱喻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在影片中闡述自己的理念與想法,不單只
是動畫故事內容的呈現,還能將日本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讓觀看者從眾多角度
討論其背後含義進而反思,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經典之作。
六、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神隱少女,2020 年 1 月 14 日,取自 https://animhis.blogspot.com/
銀色快手:不完美存在的存在映照 ─ 從《神隱少女》看日本妖怪文化,2020 年 1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erenlai.com/tw/item/5364-2014-02-16-10-15- 07.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