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撼動理想兒童形象角色之「蠟筆小新」

文 黃聖琪



一、前言


     《蠟筆小新》內容由正在「雙葉幼稚園」學習的五歲小孩野原新之助作為主角,原作於19908月起刊登在日本雙葉社《週刊漫畫動感》,是已故日本漫畫家臼井儀人自1958年至2009年的喜劇搞笑類型的漫畫。20099月,臼井儀人因登山意外身亡,使這部漫畫成為未完成遺作。
臼井儀人死後,從他的工作間中發現了不少的遺稿,使漫畫版能連載數個多月,直至20103月連載至最終話。在2010年發表第50卷後,雙葉社宣布將由長期臼井儀人的助手組成「臼井儀人&UY工作室(臼井儀人&UYスタジオ)」繼續連載,並取名為《新蠟筆小新》,於月刊Manga Town 9月號開始發表,而第1卷單行本則於2012713日在日本、台灣、香港、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和越南共8個國家、地區同步發售。

      1992413日漫畫正式以電視動畫在日本朝日電視台播出。到20214月為止共有29部劇場版動畫的產出。2020年的電影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票房也因此受影響,不過能夠在2020年依然持續連載,並且固定推出動畫或是相關電影放眼整個業界,是沒幾部作品可以做到,從作品的細節當中可以追溯到為何《蠟筆小新》永遠深植人心。
今日將探索到「蠟筆小新」這個非理想兒童之角色,連載了這麼多年動畫的變貌,找尋出動畫成功的要素以及作者的用心良苦。

 單行本第一卷封面

 作者:臼井儀人


 

二、還原最原始的童年


     《蠟筆小新》中的主角野原新之助是動畫裡公認的「問題兒童」,但是他身上卻映射出各類人最真實的童年狀況,搭配劇中的其他重要角色朋友妮妮、正男、阿呆、風間等等更顯得新之助的特別。雖然有時候他的方法讓人無奈。但是蠟筆小新,他能在自己活得好的基礎上為人著想,能讓其他人因為他活得開心。即使他的調皮讓有的戀人分手,讓有的人工作丟失,但是他的每一次的無心之失都是成功的。

       臼井儀人先生在創造小新這個角色時本來就是以「觀察自己孩子的行為」為靈感而來,兒童的奇妙思想世界在《蠟筆小新》的動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在幼齡階段群體裡會找到一種「歸屬感」,而大齡階段群體則會如同看回憶錄一般找到親切感,畢竟每個人都曾是問題兒童,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個永遠無法超越的別人家的孩子存在。

       在現今的許多動畫靠著流行的生成與消逝週期有越來越短的趨勢,靠著炒作爆發人氣,接著走向退燒期,《蠟筆小新》能在電視上播放超過20幾年且保持一定的收視率,在電視動畫界佔少數。由此可見《蠟筆小新》以最真實的角度敘述了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某件事,僅僅只是這份真實感就足以讓這部作品佔據一席之位。

 

三、社會百態的鏡射


       除了歡樂童年與日本文化之外,《蠟筆小新》最令人觸動的就是動畫裡包含的社會百態,「以孩童之口說成人之語」是臼井先生的創作初衷,正是這個初衷讓大家不得不喜歡上野原新之助這個五歲的壞孩子。在漫畫連載的初期,除了小新裸露性器外,還時常會看到「摔角遊戲」、「生理期」等充滿性暗示的語彙。換句話說,本來在平凡的日常男女面前,都會因小新的攪局有不同的劇情轉換,周遭的大人都會進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模式上較趨於黑色幽默的鬧劇。
臼井儀人先生原本將作品定位為成年取向的青年漫畫,使野原新之助這個角色在塑造設定時,得以跳脫出一般成年想象中的「理想兒童」形象,其內容也相較其他的動畫有所不同。





四、日本文化與教育的重視


      《蠟筆小新》既是日常家庭喜劇又是文化載體,在動畫中傳遞著許多的日本文化,從場景的傳統日式木屋到櫻花樹以及各類傳統祭祀活動,處處都透露著日本獨有的傳統,基本上做到將日本文化以極為自然的方式融入到劇情中,這對於觀眾來說也是其吸引處之一,不同文化的科普讓整部動畫更具觀看性,同時也能滿足大部分人對於「未知」與「神祕」的追求,無形中增加了劇情趣味性,對於日本而言更是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提高了地方知名度的殿堂級作品,例如野原一家所在的「春日部市」正是因為蠟筆小新的大熱而走向世界。






      在國家與教育部門管控下,日本基礎教育已呈現高度水平,其中《蠟筆小新》中出現的貴族出身小愛能和平民階層的小新同在雙葉幼稚園讀書的原因,即便是未被列入基礎教育行列的學前教育,也凸顯臼井儀人先生一種固有的慣性和其中被折射出日本國民對教育現象的一種思維慣性。在臼井儀人先生生活的年代,日本國內基礎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這種共識深植日本國民骨髓,更體現在諸多日本藝術作品當中。由此可知作者在創作漫畫時,顯然是用一個日本人的眼光去構思,因此,身份差別過於懸殊的人都能夠在同個幼稚園成為同學,大部分的日本讀者對此也無意義,更體現出日本文化的固有存在。


 

五、非理想兒童形象引起的紛爭


      《蠟筆小新》在日本國內外商業上得到成功,卻也是紛爭不斷的作品。故事文本裡有許多不被認同的爭議點,反社會或過於成熟化的言行讓大多成人憂心,因而不希望讓孩童觀看,深怕孩童去學習文本裡不雅的言行舉止,造成行為偏差。在台灣,《蠟筆小新》也曾遭受到抨擊與批評,被認為是「兒童不宜的節目」。因此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判定《蠟筆小新》動畫為「保護級」,不適合六歲以下兒童觀賞,十二歲以下兒童則需有大人陪同觀賞。
許多國家的家長都反對小孩觀賞《蠟筆小新》,卻也不能阻止《蠟筆小新》的流行,經歷歲月流逝,「蠟筆小新」這位非理想兒童在各國甚至建立不可動搖的地位是另類的國民偶像。不過有了NCC的限制,《蠟筆小新》不像過去那樣的誇張在某些片段上會加註「好孩子不可學習」的字樣,告誡小朋友們不宜模仿、學習。 

      因此反向來看家長可以不用消極的禁止孩童觀看《蠟筆小新》這類的卡通,這會剝奪了孩童休閒、娛樂的時間,反之,可選擇以陪同觀看的方式透過《蠟筆小新》卡通中的內容來提醒孩童這樣不當的行為是會造成自我形像瓦解,並從中教導、更正不正確的知識,增進親子感情。



 

六、因應市場需求,內容的調整


      為了提升收視率,增加了小新的妹妹、小葵這個角色。也為了防止觀眾失去新鮮感,避免老梗不斷的重複,電影動畫製作公司在1996年播映「小嬰兒誕生囉」中介紹小葵的身份,增添生活上的挑戰與樂趣。由此看出《蠟筆小新》在作品產出的過程中一項轉折點以及動畫導演的用心,改良原本故事的設定與經過時代的變化畫師的不同,畫風由粗劣到精細過程,更可以窺探閱聽大眾被養大的胃口,想要在商業市場成功轉型是不可避免的一條道路。

 



 

七、角色細節比對


      隨著時間流逝蠟筆小新的畫風會有這麼大的改變,一是因為時代發展,二是作者臼井儀人去世後,作品由「臼井儀人&UY工作室」沿襲原作風格繼續創作。
從第一部到第六部畫風的轉變,臉型從圓潤轉變成比較突出,說話更像一個小大人,美伢脾氣也越來越暴躁,反之廣志比初期更愛這個家,對於小新更有父親的呵護,時代在進步,人們對於動畫的需求與審美都在改變,想當然《蠟筆小新》不只是劇情方面更加多元,在角色的畫風與個性塑造有更鮮明化的演進,去滿足大眾的胃口。
 

 

 

 

 

 

 

第一季

第六季

小新




 

美伢



廣志



小葵





 


結論


      作者通過蠟筆小新這個五歲孩童的眼觀來看這個社會,他不太懂得多少人情世故,甚至有些沒心沒肺,我行我素,非理想兒童的典型代表。可同時他的世界讓很多成年人反思到了童真去哪了?作為一部原本就定位為「成人漫畫」的動漫作品,確實是有很多成人應該從5歲小男孩身上學習的道理。不過,大多數人在看《蠟筆小新》時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娛樂。對於作品本身的教育與現實影射根本沒走過心,就像許多人一直認為小新就是那個「討人厭」的小孩,卻沒想到這個看似傻傻的小男孩居然懂的人生那麼多的道理。

      當蠟筆小新這樣一個口無遮攔、行事無所顧忌的小孩出現時,很多人立刻找到了共鳴,曾經被壓抑的童性在動漫中得到了表達與釋放。在亞洲地區小孩子的童年多半是不快樂的,自懂事起,他們便要被送到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帶上了學習的枷鎖,過早承擔學業壓力。但是小新的童年不一樣,調皮搗蛋,無憂無慮,是所有孩子的嚮往。更為重要的是小新的父母和老師,都是十分的寬容,容忍了小新極為荒誕的行為,這是每個孩子都想擁有的這是《蠟筆小新》在動畫界毅力不搖的主要原因。

      現今有NCC的分級規範,反之蠟筆小新變成一種非主流意義上的好孩子,打破了傳統意義動畫影視主角形象,給觀眾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甚至是一種教育題材,也是蠟筆小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方韻鈞 (2013)。兒童如何解讀電視卡通以《蠟筆小新》為例 。南華大學 傳播學系論文。

游珮芸(2014)。〈試論《蠟筆小新》的流行現象〉《竹蜻蜓》特別號,頁97 110,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