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立妍
前言
你是否思考過,在這個社會上有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在現實的社會裡,你用什麼樣的形象包裝自己?成為大人的你,為了維持生活秩序,把內心真實的想法隱藏起來?《我們的七日戰爭》用簡單熱血的抗爭,娓娓道出青春世代的內心聲音。本文討論動畫中每個角色的人物性格,凸顯角色與日本社會中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的關聯,對比事件發生前後角色所表現的性格特徵,最後提出對於整部作品的看法。
《我們的七日戰爭》改編自宗田理同名小說,故事講述以高中生鈴原守和青梅竹馬千代野綾為首,與其餘四名同學前往山中老舊煤炭工廠,展開為期七天的逃跑行動,揭開一場「小孩」V.S「大人」陣營的戰爭。在電影中,雖然描述簡單,卻帶出「大人」與「小孩」各自不同的立場與觀點。訪談中村野導演也提到,如果是不同年齡層觀看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想法。電影的最後轉折之處,則是當大家的真實身份被曝光,許多黑歷史被起底,卻由男主角鈴原守開頭,將自己的心意勇敢表達出來。雖然最後自己喜歡的女孩綾,其實喜歡的人是同行的另一位女孩香織,參與抗爭的所有人也紛紛對於自己真實的想法表態。在這部作品中,其實也牽涉許多日本(或是現今文化)的社會問題,包括非法滯留、網路輿論、霸凌、政治或資本主義者欺壓、青少年的問題等。導演表示,社會問題過於沈重,不是本部動畫想要提出的主軸,反而以蜻蜓點水的方式,更能為貫穿整部作品的「抗爭」掀起一股漣漪。
跳脫「抗爭」形式,致敬1988
原作小說於1985年發行,內容描述一群學生為了對抗教育體制,與家長、老師抗爭的故事,1988年曾推出真人版電影。本次改編的動畫電影以2020年為舞台,角色年齡也從國中一年級上升為高中生,並繼承原作的精神宗旨,發展出不同的原創故事。出發點從男主角鈴原守想幫助女主角千代野綾想對抗父親的權威,利用被迫搬家轉學前的一週進行逃學逃家。過程中許多其他同學們(角色)的加入,也讓抗爭與逃脫這件事變得更加有趣與複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一開始的偽裝到最後分別揭露自我,讓劇情的起承轉合別於以往的日本動畫電影。
相較於1988年的電影,中村野導演表示片中「抗爭而離家出走」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是真的像當時的年代的抗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鑑於保留原創的精神,「抗爭」成為貫穿整部動畫的核心精神,包裹著社會議題的糖衣與精細設計的細節伏筆,讓登場的每個角色活潑地呈現社會上不同的人格特徵。
角色介紹
掌握主人公氣勢的鈴原守
守的角色,他是高中二年級學生,與綾是青梅竹馬與鄰居,暗戀著綾。
可以說他是一位軍師,卻又非典型英雄旅程中的主人公,沒有經歷一場旅程後獲得勝利,也沒有因為是主角而獲得特殊能力。反而因為結局的失敗,讓大家揭露了彼此的自我。劇情中有埋下了一些讓守成為軍師的伏筆,例如守是個歷史軍事迷,班上其他同學對於這類型的話題並不感興趣,也因此他在班上也就變成邊緣人,不過他有加入一個歷史迷的群組,據他自己的觀察,群組內的人都超過60歲以上,但他只是一個高中生。從劇情中判斷,守屬於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較強的人格特質,容易感到害羞和尷尬情緒體驗,也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但同時具有思辨(IDEAS)的特質。在危機時刻能夠把過去學到的理論知識派上用場,並謹慎分析解決問題。不過像是守這樣特質的人容易錯過機會,或是把事情的本體想的太簡單。
想為自己勇敢一次的千代野綾
生而為大政治家的女兒似乎人生的命運都被父親掌握者,一直以來都以乖巧聽話的形象生活。為了想叛逆一次不願被綁住,忠於自己的想法,受到守的邀約展開了逃家計畫。綾的性格前期屬於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壓抑著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並以順從(COMPLIANCE)特質生活著。劇中的轉折處則是在被逼到毫無退路時,引發綾衝動性(IMPULSIVENESS)的特質利用威脅引爆瓦斯大膽逼退來抓他們的稽查人員。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後揭露真實自我時,綾勇敢的向香織說出自己真正的心意,也讓整部劇情展現了高潮。
假戲成真的直率女孩山崎香織
為了幫助父親的事業而接近大政治家女兒,一開始懷抱著不安好心的目的,沒想到最後卻假戲真做,對千代野綾動了真性情。即使香織透過包裝自己與綾親近,根據人際吸引因素影響,時空接近性(proximity)或熟悉性(familiarity)愈常見到或互動頻繁者,愈容易成為朋友。也讓香織與綾彼此也超越了友誼界線,發展成愛慕之情。香織與綾的感情非本片的重點,卻也淺提女性同性戀愛的議題。相較於韓國的影視與動畫,日本對於lgbtq是友善的。在日本也有專為LGBTQ能自在做自己,日本首位跨性別僧侶設立的「性善寺」。(chia,2020)為多元性別的戀愛建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冷眼旁觀不如親自下海本庒博人
一向都在一旁冷眼旁觀的博人,被冠上秀才或是書呆子的名號。將大家的好意拒於門外,關上自己的心房,拒絕傾聽別人,也讓博人經常用冷言冷語傷害心愛的人。博人是典型的抑鬱(DEPRESSION)、焦慮(ANXIETY)與憤怒和敵意(ANGRY HOSTILITY)人格,經常因為別人做不好加以責怪或是推卸責任。其實在博人心中是自卑的,雖然飽讀詩書卻無用武之地,讓他飽受質疑,接二連三的衝擊也讓脫口而出傷害別人的話語。這類型的人格需要被鼓勵,找回自信(在劇中有表現出來)。從博人的背景能夠體會他背負父母的期待與課業的壓力,因為不是天才型的書生都是靠苦讀來的。為了避免被其他人發現他的脆弱,必須用冷淡的態度的保護自己,也反映出現代人經常出現的自我防衛機制。隨著劇情明朗化,博人也揭露自我,或許可能會留下案底,卻也不後悔自己突破了心中的枷鎖。
盲從跟風真性情少女 阿久津紗希
在劇情中對於紗希的描述沒有太多的點綴,由於她本身沒有帶有議題,我以觀後角度進行評述。個人認為紗希是個盲從跟風的角色,對於大家揪團的活動熱情參與,以及對於博人的冷淡態度是保持正向能量。紗希是非常典型的外向性人格,想法單一卻又熱群,雖然是個樂天派女孩,卻也可能在心情低落或是受到創傷時受到內心極大的傷害。
潛入工廠的泰國孩子瑪雷特,因為非法滯留而被移民局通緝。自以為是、中二、不顧一切展現了瑪蕾特的性格。在劇中瑪蕾特也表示對於日本境內外籍移工的瓶頸,她感到遺憾。根據《上報》新聞,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在2019年4月25日內閣會議上,對國會8日通過的新版《出入國管理法》內容進行補充,增加新的執行方針,將於2019年4月起,從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柬埔寨、中國、緬甸、尼泊爾和蒙古9國,擴大招募外籍勞動者前往日本工作。移工們面臨工資等條件幾乎都是最低限度。而當發生性騷擾、拖欠工資、工傷等問題時,外國實習生的弱勢身分,又讓他們比一般日本勞工來得更無力。這也是讓瑪雷特不放棄任何一絲能夠回到父母身邊的機會,成為了整部片畫龍點睛的高潮劇情。
最後則是要介紹大政治家與他的秘書本多正彥。大政治家也就是千代野綾的父親,是一位完全展現父權體制與情緒勒索的家長。作為老闆與政治家,無所不用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角色相對來說是負面評價,但筆者認為這也是現實社會中政客、在上位者常見的交際手腕。本質上來說,大政治家也是在用盡自己所掌握的資源,現實層面的部分,就不符合大眾期望的處置了。
秘書本多正彥則是一位相當社會化的「大人」,遵守規則、依循制度,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也只能忍氣吞聲,反映了現今的日本社會普世價值。所以當他看的守一行人不氣餒的抗爭,不免也感嘆:「阿這就是青春啊!」
作為這場世代戰爭中,兩個世代的溝通是戰爭關鍵。《7日戰爭》的結果是面對真實的自己,揭露心中的自我。電影尾段的兩個反高潮在讓大家一陣傻眼和哄堂大笑的背後其實相當有趣。也推薦大家有空時不妨體驗看看青春世代的熱血。
參考資料:
1.http://7dayswar.jp/character/#maret
2.https://pocmovie.com/blog/post/seven_days_war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A4%A7%E6%80%A7%E6%A0%BC%E7%89%B9%E8%B4%A8
4.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453089
5.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F%83%E7%90%86%E9%98%B2%E5%8D%AB%E6%9C%BA%E5%88%B6
6.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4471650-%E3%80%8A%E6%88%91%E5%80%91%E7%9A%847%E6%97%A5%E6%88%B0%E7%88%AD%E3%80%8B%EF%BC%8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