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克強
一、前言
動畫大師今敏是日本的鬼才藝術家,雖然因癌症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至今仍是動畫片電影迷心中朝聖的經典。而由MADHOUSE製作,導演今敏首部執導動畫片《藍色恐懼Perfect Blue》的數位修復版,甫於2020年8月重返大螢幕,之前首度於1998年上映的心理驚悚動畫電影,《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是今敏的出道作品,並樹立今敏之後的個人創作風格,當時初試啼聲即挑動觀眾對現實與幻想的一連串思考。
《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動畫電影在其他的國家所發表的片名也稱作《未麻的部屋》,未麻是本劇中的主角,雖然日文部屋直譯的意思是房間,在本劇中延伸隱喻的是專屬的空間,既是網路上揭露個人動向及心情的專屬網誌,也象徵未麻內心深層的意識。劇情強烈描述現實中的自我衝擊深層本我而激變成幻想分裂的雙重性格對話,再加上觀眾及工作夥伴紛歧觀點,疊合成多元衝突敘述的故事。而現實與幻想的混淆,是今敏敘事的手法,引導進入戲劇的核心主題,人類的慾望妄想,如何在社會的分裂觀點之下,變成滿足現實的結局,最後孰者勝負,誰殺了破壞神聖偶像形象的人,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凶手,最後留下來的,究竟是不是眾望所歸的真我,還是自以為是的自我?
隨著近年動畫大師今敏《藍色恐懼Perfect
Blue》與《東京教父》的數位修復重新上映,讓人們再次討論起這個動畫界的傳奇人物「今敏」,斑斕色彩與天馬行空的畫面,在現實場景中蘊藏著奇幻異想,從《藍色恐懼Perfect Blue》至《盜夢偵探》,他的作品雖然為數不多,但每一部都值得讓人細細品嚐,經過時間的歷練更會有不同的體會,然而20餘年前創作的作品,歷經時空環境的轉變,科技背景的變遷,雖然首度觀賞《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動畫電影,考量當時年代,能創作出以簡單劇情卻憑藉複雜角色個性牽動觀眾情緒的大作,心中除了油然而生的敬佩之外,附加所帶來情緒受到的衝擊,亦非筆墨得以形容。
二、導演今敏及創作背景簡介
今敏(1963年10月12日-2010年8月24日)是日本動畫導演、動畫師、編劇和漫畫家,同時也是日本動畫從業人員協會會員。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自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形研究科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後,初期是以漫畫家的身分出道。
今敏早期主要跟隨大友克洋的工作團隊,曾擔任過電影的共同編劇,也在這個時機接觸動畫工作。除了和大友克洋有著密切交流外,他在1993年時曾與押井守合作製作《機動警察Patlabor 2 the Movie》。今敏在參與多部動畫作品的製作後,決定由其執導動畫電影,並交由MADHOUSE負責動畫製作。
1997年今敏發表他的第一部動畫長篇作品《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在這部驚悚片中,他以極為寫實的風格傳達故事內容。透過處理日本偶像文化的題材,今敏準確地傳達角色的情感以及人們內心的反思,這對當時剛接觸日本動畫作品的西方世界造成轟動。之後他以不屬於任何動畫製作公司的獨立導演身分,分別在2001年發表《千年女優》、2003年發表《東京教父》等重要代表作,而這些作品都由MADHOUSE製作。另外今敏還執導電視系列的深夜劇動畫《妄想代理人》,在作品中他以「鰐淵良宏」作為自己的筆名。隨後今敏發表自己完成的最後一部動畫電影《盜夢偵探》,這部電影不僅入選2006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和紐約影展官方入選,也讓他在國際影壇獲得更廣泛認可。
1997年,今敏順利推出擔任動畫導演後的處女作《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動畫基於小說作家竹內義和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部是MADHOUSE首次製作今敏執導的動畫作品,後來受邀在柏林國際影展作為非競賽影片播放。《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劇情以一名流行偶像為中心,描寫所發生的一連串懸疑故事。今敏最初不滿意竹內義和的原始劇本,並要求修改原作故事。最後在保證製作主軸須維持小說的偶像、恐怖和跟蹤狂三個要素後,今敏獲准改編腳本內容。電影的劇本後來是今敏和編劇村井貞之共同改寫而成,在這之前村井貞之便擅長以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間的模糊邊界為作品題材。
2010年,今敏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同年5月確診罹患晚期胰臟癌。今敏認為這可能是工作期間長期仰賴酒精、咖啡因、尼古丁而工作所造成的結果,考慮醫生診察後獲告知僅可能存活半年的時間,今敏選擇在自己住家中度過剩餘的人生,並繼續從事更新官方部落格等活動。至此之後,除在部落格上敘述日常生活,他還開始整理身旁物品。不過癌症在確診後數月便迅速惡化,對於自己的病情,今敏還是積極面對。不過他不想讓社會大眾或新聞媒體知道自己的病情發展,部分原因在於對於自己的身體逐漸消瘦、和死後的遺體可能被討論而感到尷尬。當年8月24日凌晨6時20分,今敏因為罹患胰臟癌而病逝,享年46歲。由於病情惡化的相關消息不曾對外公布,罹患癌症的今敏也常發表近期活動的公開消息,這使得他逝世的消息引起不少人震撼和意外,甚至一度誤傳是因為肺癌逝世。在他逝世後不久,他的家人在隔天下午4時,於今敏的個人部落格上發表生前親自撰寫、題為《再見》的遺書,向長期關注自己和所執導電影的粉絲告知已經病逝的消息;在數千字的文章中提到自己的病情、和家人與朋友的關係以及動畫創作等,並確認死因是胰腺癌。
三、《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劇情介紹
《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劇情描寫偶像團體「CHAM!」成員之一的女主角霧越未麻,因為經紀公司的安排而告別舞台,轉往演員之路發展,戲劇經驗不足的她來到陌生環境,面臨著適應種種新狀態的龐大壓力,以及原有歌迷的反對聲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並逐漸出現人格分裂的傾向。這部作品涉及了隱私、強暴、性、謀殺、跟蹤、暴力、霸凌等驚悚議題,就在她感到有另一個視野在關注自己的同時,身邊的工作人員接連遇上怪事,未麻也發現了網路上以她為名的部落格時刻更新著近況,知名度提升伴隨著疑惑不安同時而來。
故事從一場告別演唱會開始。選擇從偶像少女團體「CHAM!」單飛的霧越未麻,不顧從粉絲希望她不要退出的請願,以及經紀人留美的反對,選擇聽從經紀公司田所先生的意見,接納演出心理驚悚劇Double Bind的邀請,轉型成戲劇女演員。
然而,受限於過去偶像形象的包袱,電視臺起先並沒有給未麻太多的戲份,而田所經紀人甚至在未麻出演當天,因為代收未麻粉絲的恐嚇信被炸傷。隔天的休息空檔,程度猶如電腦白痴的未麻在經紀人留美的幫助下,終於接觸到了粉絲信中提到的”未麻的部屋”,一個語意彷彿是未麻自己所撰寫的日誌網站,原本以為這只是熱情粉絲傑作的未麻,卻驚覺網站內容將自已的動向與心態掌握得鉅細靡遺,頓時感到極度恐懼,在網站大喊”想回去當偶像!”的文字,就像是另一個活生生的自己。
為了期望在新的藝術領域能嶄露頭角迅速竄紅,配合安排,打破偶像形象的束縛,未麻決定出演涉谷編劇安排的強暴戲。表面上將這個決定當成是進入演員生涯的自我突破,實際上心裡卻痛苦萬分的未麻,在悲憤交加中開始看到另一個穿著偶像服裝的自己,在鏡子中齜牙裂嘴嘲笑她是被玷汙的偶像,而網站<未麻的部屋>上,也開始更新”我好痛苦”,”快救救我逃離演員生活”的日記,這讓未麻開始迷失--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於此同時,涉谷編劇和替未麻拍攝裸露寫真集的攝影師村野等人,陸續離奇死亡的消息,讓逐漸在戲劇、夢境與現實之間失去自我的未麻,開始懷疑是不是哪個瘋狂粉絲,或甚至是另一個自己下的手?隨著Double Bind戲劇的拍攝逐漸邁向殺青,未麻的意識也越來越脫離現實 — — 那個穿著偶像服裝,在眼前輕快跳躍的自己,到底是誰….?
在今敏虛實交錯、天衣無縫的運鏡與敘事中,觀眾很容易跟未麻一起迷失在撲朔迷離的情境中,到底是誰犯下那些罪行?到底未麻看到的事情哪些是夢境?哪些真的發生過?到底人格分離的是未麻還是經紀人留美?換句話說,到底動畫裡呈現的畫面,哪些是真的發生過的事?哪些是導演透過動畫呈現的心理妄想?這些問題很多人都討論過了,我想電影其實也呈現得很清楚,底下的討論反而想著重在跟”什麼是現實”完全相反的問題:妄想如何成為現實?為什麼會懷疑有另一個自己?世界上怎麼可能同時存在兩個自己?也就是說,另一個”未麻”,如何在電影呈現的脈絡中,成為戲中人眼中的”現實”?
基本上為了探討這個問題,從事件發生的順序下手是最直接的方法。另一個未麻第一次對未麻說話的時間點,正好是在未麻決定要演出Double Bind強暴情節的時候,它象徵著未麻決定要和偶像的自己決裂的時刻,也正是這樣的斷裂成為妄想開始張牙舞爪的起因,而且不只是一個人的妄想,未麻的強暴戲是現實輻散成多重妄想的開端,那個如夢似幻的偶像未麻,則是這些妄想疊合的現實。
第一個妄想,是未麻對偶像生活的懷念,以及對女演員工作感到的迷失與自我懷疑。某種程度上,它代表的是從女孩到女人的驚險過程,不再展現自己純潔的姿態,如今,是要配合社會上的所有腳本--包括那些最不公平的、最具侵犯性的--表演出最切合劇情的角色。在那場強暴戲中,壓倒未麻的男演員,前一秒在開拍時肆無忌憚地對未麻施以暴力,後一秒喊卡的時候又對未麻表示歉意 — 這叫人想將憤怒與悲哀發洩在施暴者身上都無法,因為對方同樣也是在戲裡,同樣也是沒有選擇的人,激情的強暴戲與導演喊出的暫停從而形成對生活的諷刺,就像未麻在回到家時說的,在那樣的情況下,在所有人都為了生活用力演出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因為自己的厭惡而喊停呢?在沒有黑白只有灰色的地帶,熱帶魚的死亡沒辦法怪罪任何人,自然,未麻會懷念,我們都會懷念,那個天真單純的自己,一個純潔美好的身體。
第二個妄想,是粉絲對未麻的奉獻,以及對未麻充滿慾望的期待。這是那些缺乏建立異性戀關係的少年,他們發自內心的渴望,他們希望有個神聖的、美好的、純潔的,不受侵犯的理想形象,不過,在這些人看來,這種理想形象之所以要不可侵犯,是為了呼應他們無法侵犯(進入一段異性戀關係)的情境,他們陽剛氣質的被閹割,需要有個絕對的陰性去填補。未麻的強暴戲,徹底摧毀了粉絲的夢想,這不僅是女神被玷汙那麼簡單,它從另一種詭秘的角度顯示了此種男性控制狂的失敗,未麻的自願被強暴,就是對偶像形象的絕對解放,也就是對這些粉絲--他們的人格--的絕對否棄。
第三個妄想,是中年女性對年輕女性的希冀與控制,在本劇中,我想真正的母親,不是開頭跟未麻通電話的角色,或者,那個聲音只是種暗示,暗示著真正的母親--經紀人留美,她的狂妄意志。歲月飛梭,無疑對曾經二八年華的她們是慘酷的詛咒,少女的美好與清純,不像那些二三十歲的女子一樣,是可以揮霍、交換的資本,青春一旦過去,就是絕對的不可逆,到了那時候,在肉體不能復返的情況下,她只能仰賴新的肉體,實現她的理想,像是啜飲少女鮮血的,也許更為激烈,想交換肉體,想取而代之。留美被安排為劇情中的最後黑手,並不是偶然,在父權社會之中,對女性壓迫最甚的,往往還是女性。
但妄想並不會憑空成為現實,要讓事物成為現實,需要一種觸媒,就如同點燃柴火的火種,或許單單一根火柴起不了作用,那卻是一個起火的念頭,一旦火種引燃成堆的柴火,就可能會因為控制不當而引發火災,給予幻覺憑依的化身,便已經使其有機會成為現實的一部份。
社群網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它已然成為人們打造自我、呈現自我的工具,我們撿拾隱私中看似有意義、充滿價值的片段,讓別人以為那就是我的生活,隱藏無時無刻存在於日常的無聊,我們也因為別人在網站上演出的照片、日記、經歷,而感到羨慕、嫉妒,忘記了那同樣是別人的選擇性呈現,以為那是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1998年的<Perfect Blue>,用老舊的網站預言了現在同樣存在於社交型態網路社群軟體交流方式的窘境,人格與存在被片段地甚至是虛假地收藏在文字與圖片中,在網站的魔法裡,我們以為眼前所見,就是那人的真實。未麻的部屋因而成為妄想憑依的肉身,正是在網路魔法的扭曲中,未麻成了未麻與另一個某人創造的、期待的未麻。
但魔法不可能憑空出現,它需要更大的東西,像是魔法陣,以召喚出整個社會最巨大、最強力的妄想:女性的身體與形象,而能夠推動這等魔法的動力,不是別的,正是視線--男人的視線,亦即社會霸權主義理所當然的行徑。粉絲、劇組人員、寫真集攝影師,乃至導演、劇作家、事務所所長,男人們鋪天蓋地,盤據這社會所有的高地,靜靜地凝視女人們--他們渴求的、畏懼的、好奇的,陰性身體,清純的偶像與被玷汙的女演員,正是這類身體的兩種典型,可慾而不可侵犯的、可慾而可侵犯的。未麻的工作是偶像或演員因而不是偶然,這兩個位置,都正好處於視線這個社會魔法作用最強的場域,慾望強硬地在這兩種職業上召喚它渴求的身體。而片中受害的對象的男性身分,以及剜去雙眼的儀式性殺人手法,更是象徵著對男性凝視的報復,亦即對社會霸權主義的反撲,回以暴力的手段反擊彷彿在吶喊著,正是你們下流的目光,讓我們(女性)扭曲自己成這樣。片中戲Double
Bind的殺青,正代表著視線的暫時終結,彷彿灰姑娘敲了12響的鐘聲,魔法消失了,所有妖魔鬼怪--妄想即將失去它的肉身,於是恢復了他們的猙獰,開始激烈地想要取現實而代之。
戲劇會結束,可人生不會,未麻的迷失最終在妄想的消亡中結束了,但我們的迷失還在妄想的夾縫中繼續著,成功的女演員未麻對著後照鏡的自己說的一席話,其實也是在向觀眾質問:我打敗我的妄想了,你們呢?
四、《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劇情多重的敘事手法
現實與幻想的敘事手法,在關於《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的研究中,動畫對多重人格的呈現,複雜精神世界的呈現並不僅僅是多重人格,而是將多重人格、精神幻象、現實陰謀、精神疾病交互呈現,這也是《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在現實與幻境的真假交織中呈現出的獨特敘事風格和藝術魅力,更是該動畫最具個性、最為精彩的部分。
劇中劇的敘事手法,在影片情節結構上,「劇中劇」的框架的形式將內在故事與外在故事同步發生,共同推進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這部動畫中,未麻在現實世界中所發生的外部故事與她成為演員竄紅後的內在故事構成了這部影片兩條主線,在「劇中劇」的手法下,互相映射著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已經發生的了故事或者還沒有發生的故事。
故事與劇情同時發展的敘事手法,在《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中,故事主軸起始於未麻轉型成為演員後,成為演員後未麻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實中的重重壓力,現實與內心的糾葛及作為演員出演的電視劇電視劇"Double Bind"都將未麻推至精神崩潰的邊緣,在呈現這段故事的過程中,導演今敏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方式,將演員未麻的現實生活和未麻在電視劇"Double Bind" 中飾演的高倉陽子的「故事」和「劇情」穿插呈現,形成互文性(互文性英文:intertextuality是指文本的意義由其他的文本所構成)的敘事,使演員未麻與高倉陽子這一「劇中劇」的人物形象在經歷、性格、心理等方面相互映射,同時也使未麻在飾演"Double Bind"中的高倉陽子的過程中精神逐漸走向分裂的邊緣。
五、《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觀後結語
今敏首部作品《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歷經20餘年至今仍是經典的動畫作品之一,今敏的創作主題圍繞的意念著墨於「潛意識或真實行為意識的流轉」,例如幻想、夢境、時間、網路等,搭配精湛的影像傳達,作品往往讓人戰慄。
現今仍舊持續探討的問題,也就是現實與網路世界虛擬的界限,其實《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是一部觀念超前布署的動畫電影,在當時網路並不像現在這麼的發達,資訊產品軟硬體科技的型態與發展與今相去甚遠,但是導演與編劇適巧就超越時空,意識到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當科技發展得越來越快,生活起居與衣食住行,一切都被高科技的資訊產品圍繞,且籠罩在包羅萬象的隨處皆存在的網路世界,尤其近年AI人工智慧逐漸地介入,可預見未來我們將愈來愈不能分得清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因為密不可分的依賴性而喪失更多的思考感性與判斷真偽的能力。
《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探討一名偶像級的藝人,在舞台上光鮮亮麗,受人矚目,然而為了希望轉型之後維持原本受歡迎的人氣,私下承受身不由己的理由,外界龐大的壓力導致產生精神層面妄想,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曖昧游移,被稱為「造夢大師」的今敏運用多處對比、虛實、開放性的描述,讓觀眾欣賞影片時不得不更加專注於劇情發展,而結局卻又讓不少觀眾重複多看了許多次,以便驗證自己的想法與判斷才是正確的。
以現今的動畫影片品質角度來看《藍色恐懼Perfect Blue》電影,畫質與解析度都極為低劣粗糙,因為當時的科技背景與製作成本也只能呈現如此的效果,然而以欣賞歷史藝術的想法解釋,這樣的影片品質,反倒帶來一種古樸的純真,讓觀眾更能專注於劇情及角色的發展,劇中經常出現的台詞是「你是誰?」、「幻想的事情不會變成真的!」幾乎每一處都暗藏著呼應對比、反差、虛實、真假,而在鏡中及捷運玻璃反射出另一個自我的對話,讓沉溺於劇情的觀眾同時與未麻陷入多重性格的衝突紛亂中,我們不斷看到的未麻所想像出來的世界,英文片名《藍色恐懼Perfect Blue》亦同時具有雙關語,而所謂「未麻的部屋」事實上,就是她的內心世界,雖然電影最後未麻看著鏡子說:「我才是真的!」,還有那句望著留美的身影說的話:「多虧了她,我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其實對於多重壓力之下分裂成多重人格的未麻,觀眾心中仍舊留下許多想像的空間。
論述《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所帶給觀眾的覺醒,恐怕已經超越當時今敏導演製作團隊所預期的影響範圍,以人格特質而言,每個人都如同未麻有一間「未麻的部屋」,可以是真正的社群網頁,臉書、粉專、部落格、IG等等的型態呈現,抑或是除了顯性外在特質表現,存在隱性應對工作及生活底下另一個略有差異或完全對立的自我,兩種或更多不同人格特質經常性的自我衝突與拉扯,有部分的人能夠承受不斷的心理折磨而找到正確的方向超脫成長,也有受不了折騰崩潰失控的一群,更多的人從年少到成長,一路跌跌撞撞到撒手人寰也沒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平衡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